午后,在河边散步。林荫从里,少了往日的炎热。清风徐来,原是秋意难却。才知“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亦是天有美意在先,而人后知。我们竟是这样过着日子,不知不觉落在季节里,不知不觉落在时间里。
我对秋天没有独特的偏好,亦没有独特的感慨。那梧桐终是要落的,那湖水终是要凉的。四季于我只是悄悄的,唯一不变的是我行走在时间里。四季望我而动,我望四季而远。
我素来喜欢有风的日子,倾心痴迷而没有抵抗力。微风里有惬意,狂风里有浩气。生活本有一种远意境扎根于心,好似浮云有意,落日有情。每一个人只是或深或浅罢了。对于风的依恋,我想我是被沉迷了。就像我走在河岸,清风拂面,而不知来路往返了。
昨日读一本书,里面提及一个有趣的“趋同”理论。在东南亚,常有数百只萤火虫聚集在高大的红树林里,周期性的发光。忽然间,所有的萤火虫开始同时发光,同时变暗,将灯塔一样的树冠变成一个巨大的脉冲式电灯泡,几公里以外都能看见。这让我想起小时居在乡下,夏季夜幕降临,田野里响起杂乱的蛐蛐叫声。不多久,亦是汇成有序的交响曲。
非但自然界如此,人与人亦是大致的趋同。比如,月朗星稀之夜,倘若处于山顶或大漠之中,人们往往会潸然泪下。纵然泪流不止,却别有一番意味将心里塞得满满的。虽说不出来其中的心思,但却喜欢。若必说出来,亦只能像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里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大抵亦是同样的心境。
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座城池,或孤寂、或寂寞。
生活里的体会,亦是在静心时,捉摸其中的趣味。无悲悯亦无狂喜,就像四季淡淡的来,淡淡的去。即便风雨交加,已然都过去了;即便风雨难测,已然是要来的。
记得张爱玲文:“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世人都说张爱玲是怅然失神的,但我却觉得她是恬静的。历经深秋落叶满地,终不会唏嘘初秋的那一片落叶。只是看在眼里,落在心里罢了。
时常念一人于心,而不得见。不见便是孤城。时?;骋簧Ц?,而不得成,不成亦是孤城。看世间繁华,多少事是水中月,多少人是镜中花。岂料眼前花非花,真实全在心里的孤城。世间多少事是有意义的,又是无意义的,亦只是空中浮云,今日聚来明日散去。
? ? ?我时常忙于琐事,真真不知有何可立于天地而不泯。每每静下心来,倒觉得世间还是洪荒如初。 与人与事,我还是独自来独自去。看一切可见的,心生淡淡的喜欢。遂不管“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前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亦只是静悄悄的喜欢。更不管古人说了是,今人说了不是,将来人又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