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流行一句话,叫“主要看气质”。
气质这个词,可算被玩坏了。
不过这个东东,应该是真的存在。
不然为什么有些人明明长得一般,却让人欲罢不能呢?
自己朋友圈里潜伏着一些明骚暗斗的文艺老男人,他们喜欢分享80、90年代关于文学诗歌摇滚的各种照片文字。
一开始我以为是情怀,后来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女人。
那时女人真是美啊,美得各有特色,懂文艺,带后劲儿,造就出那个形神合一、难以复制的理想时代,成为最难消散的记忆。
港台的美人,北京的尖果儿,江沪的海派,各有各特色。
差异化,气质的最首要前提。
除了差异之外,气质的另一面,叫做自然。
有一种美,叫压根没意识到自己美。当一举一动是无意识的,这时才最有味道。
我认识一个姑娘,五官身材其实一般,却非常招人喜欢,尤其是男孩子。
为什么?
很多男孩对其有一个共同评价——她有一个表情,非常勾人。
这话一说,我就明白了——跟她的笑有关。
她很喜欢笑,几乎无时无刻总是在笑。你喊她名字时候,她回头微笑;你说话的时候,她微笑倾听;你逗她的时候,她笑点很低地乐了;笑对于她来说是一个最平常的习惯。
他们所说的那种表情,并不是笑本身,而是当她的脸,在平静和笑意即将漾开的那瞬间的临界点,很迷人。因为经常笑,所以那个临界点,总在她脸上无意闪现。一收一合,有时还卡在那一会,好玩又奇特。
“那种似笑非笑的表情,我形容不出来,太特别了?!闭馐且桓瞿腥说脑?。
她自己对此一无所知,反而一直跟我说自己太爱笑了,不够高冷。
风格,是一种灵动飘忽的东西,氤氲在人周围,却无法固定。一旦你按外在规则刻意改变,势必要压抑本属你的气息,风格很快就散去。
(二)
风格,是对物化的一种反抗,它和人的灵性有关。
意志力强大者,风格就聚力鲜明,意志薄弱者,风格则稀薄涣散。
卤煮喜欢看话剧,很多优秀话剧演员其实不帅也不美,但只要一进入角色,无论角色多么卑微,都能在瞬间征服每一个人。
举个日常例子就明白了。
人常说,能不能hold住一种服饰、一种发型、一种妆容、一种打扮。有两层意思:
1、最基本一层:这些打扮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风格?
2、更高一层的要求:你风格是不是足够强到能压住那些不那么符合你风格的装扮,甚至内化它,穿出属于你自己的味道。
如果可以,那么你的风格取胜。如果不可以,你的风格就关在里面出不来。
当一个人能开创出一种未曾出现过的潮流和审美,其风格就非常突出强大了。
最典型的例子,Kate Moss。
90年代初期,欧美模特圈中盛行身材高大、体形丰满的主流审美标准。满脸雀斑,五官平面,身高不足170,体型消瘦、罗圈腿的Kate Moss完全格格不入。就是这样一只丑小鸭,将颓废、病态、波西米亚和后工业时代的审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迷离而分得很开的双眼、有缝的门牙、高耸的颧骨、几乎没有的眉毛),改变了欧美一个时代的审美 ,成为至今的时尚女王。
现在不一样了。
风格正在消逝。
以范冰冰为模板的美,正在被大量复制。
每个人都在按照她的标准小心维持着,只有范冰冰自己倒是最肆意的——妖媚、可爱、霸气、素颜、爷们……无论她怎么跨界,始终是范冰冰,只会不断强化丰富范冰冰的风格定义,永远没有不伦不类的危险。
所以,人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在独属于你的风格里,怎么耍都是个性;在别人风格里,怎么折腾,都差点意思。
独特的风格来源于哪里?
个人觉得,风格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一点点逐渐落定。
这对于男人来说是还算明确可达,男性是一种外在性生物,生来就该对外开拓、创造。他们的风格不来源于长相打扮,而是来源于做事的方式、能力、地位、经历等积累。
男人的“标签”好像天生就来源于与外貌无关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打上娘气的烙印。这也是为什么大多帅气的男演员,发展到一定年纪就要往沧桑感老丑胖折腾。
对女人来讲,就没那么公平了。
按照内在来欣赏一个人的标准,在女性世界里,很难推行,似乎女人天生就是被人来观赏的,涉及到内在的部分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词:贤惠、简单、性格好、顾家、能干、勤快等。
如果你仔细琢磨,无论哪个领域,有明显风格的女人,往往流露出一些“男性化”的味道,带有一点点攻击性。
这里的“男性化”并不是真的男人气质,而是不易屈从的独立性(这样的女人,在社会上往往有点被可怜意味,不幸福才会死命拼)。只不过后来文化几乎把“男性化”等同于“个性化”。这样一来,属于女人自己的个性化在社会中就失去了表达词汇,即“失语”现象。(同理可理解其他群体失去话语权的现象)
最后回到生活吧。
有时想想,如果两人在一起,是两种风格的平等匹配,该多好。
或许这只是一种理想。
大部分女人对男人的爱,总是和崇拜缠在一起。
那些到了一定年纪还能继续外貌协会的女性,某种程度内心是有一定安全感的,起码你还能够像男人欣赏女人一样,欣赏貌美的男人。
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