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在家,明显感觉到内心的变化:不再流连于出去旅游,或是和久未见面的朋友一同嬉戏玩耍,而是更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家里,想读书的时候就读书,没事就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吃饭。感觉这样度过新年,不走亲戚、不瞎逛、不想杂事,有种回归的幸福。
母亲总在忙碌,她勤劳、朴素,通情达理,待人真诚,从不计较凡事自己多干多做承担,与同事融洽相处,于是获得一众侄女、侄子、同事等大部分年轻人的关爱和喜欢。
她对儿女温柔,在困境中给予感同身受的照顾与支持。对子女的需求本能给予密切关注和回应,却从不对子女的生活妄加指点评论、过分干涉。
当然她亦有自己的局限和不甘,孤独与困扰,但她一直在生活的很多方面给了我们正向的引导与示范。
父亲依旧不善于同我们交流,但渐渐老去的他,捡起了我们小时候他自己的爱好,开始在闲暇时练习练习用毛笔写字、画画。他说,“发现现在没事出去‘浪’(陕西方言,意为:闲逛)没啥意思,不如写字画画?!庇谑牵以谔得侍?,需要枝中豪笔的时候,即刻在网上给他买了大中小三枝新的毛笔,并要帮他刻一枚印章。
我想起小时候,农忙时节,一家人一起干活,他会给我们讲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下雨时会教我们在瓦片上雕刻花朵、文字,我常常不够耐心,粗粗了事,哥哥在写字、雕刻、画画上的天赋则要超过我。
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哥哥做厨师,他可以在餐盘上画出好看的图案,做出漂亮的雕刻,也能够凭着摸索捏出活灵活现的面塑。
他看到我给爸爸刻的印章,便要我给他也刻一枚,我说爸要画画写字,你刻来作甚呢?他说要用在自己的面塑作品上,他在表达自己这个心愿的时候言语迫切,像个小孩。听到我答应了,他开心地说做好吃的给你。
哥哥十几岁便离开了校园,在外漂泊学艺,我则自高中开始离家在外读书、工作,渐渐我们同彼此、同父母间的联系互动都少了很多。但一年一年,随着年纪增长,我们又似乎越来越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在行动、言语上都给予彼此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因为知道,无论贫穷富有、困境逆境,他们都是自己不可替代的亲人。
这一天,他来西安见朋友,特意带了自己前一天包好、冻起来的饺子送到我们公司楼下。我记得我在过年的时候说想吃素饺,没想到他和母亲都记在心上,让我一个人身在西安,也能尝到家的味道。
以前会觉得回家让父母做顿饭或是让人从家里带来吃的太麻烦,一碗水饺不过十几块,一顿饭吃得再好也不过百来块,还得坐车、转车、颠簸,花费时间。如今却越来越觉得,这跨越漫漫旅途吃上的一碗水饺,一口热饭,哪里是一顿普通的饭,那里面尽是家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深切的重视和静水流深的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