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等待,
叫积极地等待;
有一种沉默,
叫积极地沉默。
为什么聆听过朗读的小孩长大后会比较成功?
朗读给孩子听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育,还是一种人格教育。
……
大家好。始于读,专于听,敏于行?;队呓队跋旌⒆右簧睦侍逃?。
前面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在美国有个调查,就是调查学生的优秀程度跟什么因素相关?调查了很多曲线,就我们日常能想到的那种相关性啊,好像都对不上,或者说都没有想象的那么有关系。但是后来调查发现有一条曲线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就是你小时候,你的长辈是否持续地给你朗读一些作品?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事件跟你的优秀程度是非常相关的。
今天我就继续给你转述据此调查展开的吴伯凡老师的解读。
在转述之前呢,我先对老师们的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梁冬,原百度副总裁、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主持过多档高端电视访谈节目,现为正安中医创始人。师承国内多位国医大家。其和吴伯凡合讲的电台节目《冬吴相对论》,被社会各界评为“年度最受欢迎社会经济类谈话节目”。撰写出版过《处处见生机》、《欢喜》、《无畏》、《国学溯源》、《相信中国》等多部畅销书。
从技法到心法,知识跨度之大,融会贯通,深入简出?!按笊窦丁钡奈獠?,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评论员。曾从事哲学、基督教神学和社会理论研究,2001年进入媒体行业,从事网络经济与文化、管理学、商业史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和评论120多万字。著有《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一书及译著多种。其主讲的电台节目《冬吴相对论》,被社会各界评为“年度最受欢迎社会经济类谈话节目”。现为湖畔大学导师,汕头大学教授,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监事和顾问。
吴伯凡老师曾说:世界上的事儿分三类,第一类是不复杂的,比如生产一台车;第二类是有点复杂的,比如造个火箭,第三类是超级复杂的,是什么呢?就是教育孩子。
生产汽车、制造火箭,我们可以先确认原理,然后画图纸找材料,制造出来就好了??梢运?,只要原理正确,图纸无误,制造无偏差,汽车就能按照我们的要求上路,火箭就能按照我们的设定升空。
而教育孩子,没有统一的公式和标准图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新变量。
当我最初看到给孩子朗读与孩子的优秀程度相关性最高的时候,我就在想,朗读给孩子听就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不是就把复杂的教育问题变得简单了吗?这不就是教育孩子的统一公式和标准图纸吗?我很欣喜!不过瞬间又生疑问,教育孩子的事情这么复杂,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能解决问题吗?带着欣喜和疑问,有幸听到了吴伯凡老师和梁冬老师围绕此调查所讲的一期节目:“积极地沉默”,我才发现它虽然看似极其简单,甚至有人只是把它看作是教育的一个小小细节,背后实则是非常重要和深刻的,才逐步意识到它的价值。经吴老师的解读,我才进一步确信,朗读给孩子听,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细小的教育活动,真的是和孩子的优秀程度极其相关的。今天我就给你转述一下老师们对此的观察和思考。
朗读给孩子听,孩子在旁边是不能打断的。就在那儿听,听得懂听,听不懂的时候呢,也要听。这样的一种阅读方式,它跟普通的这种对话式的,解释性的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呢,这种习惯一般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培养成的。
小孩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会习惯性的跟小孩说话,实际上父母非常清楚,孩子是一句都听不懂的。但是,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就不停地跟他说话:“长得很漂亮啊,长大怎么怎么样……”说的那些话他完全听不懂的,但是背后却有一种正面期待,假设他听得懂。这样呢,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给他读一些书,父母跟你说话的过程,也就是持续个一年半载,渐渐地你的听力,你的理解能力就上来啦。到了一岁半的时候呢,你就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了,到两岁的时候,很多小孩一下子就都能说话了,是这样一个教育过程。
对孩子朗读实际上是跟孩子说话的一种延伸。这个调查呢,向我们表明:朗读给孩子听这样一种看似效果不大的教育方式,其实对小孩的成长是非常有作用的。
听得懂也听,听不懂也听的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阅读教育,它完全超越于之上。
最重要的是这个小孩从小养成了倾听的习惯。而倾听是什么呢?是你在那儿说,我听不懂的时候我也不会发问,因为我是在听你朗读一篇文章,朗读一本书。这个时候呢,不允许你打断,这种教育实际上不知不觉当中培养了一种倾听的态度,这种态度对日后的人格的影响非常大。
孩子在倾听的时候,就是在接受单方面的信息传播的过程,无意当中养成了一种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不是本能的去质疑、反驳、提问。质疑、反驳、提问它会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遇到一点事情就可能产生一种自然性的反应。有时候小孩儿在听的时候,读到这个地方他没有听懂,但是他继续听下去的时候呢,听到后面他听懂了,或者一次没有听懂第二次他听懂了。这样的小孩和那种没有接受朗读教育的小孩之间,他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长大以后这个小孩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另外一个小孩就可能不是。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孩在童年甚至是幼年的时候,被迫或者是有幸的接受了一种倾听的训练,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说呢,给他带来的是人生巨大的财富。
相反,从小没接受这种倾听教育的,而是这种对话式教育的,吵架式教育的孩子,他将来长大以后就可能是一惊一乍的。最重要的是他的智力不可能有一个深度的开发和磨练。因为在听别人朗读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你是不知道的,这个时候你又不能够去问,而只能逼迫自己去想。现在想不通,待会儿仔细的听说不定就能听懂,今天想不通明天再想。就这样反身而成,从自己内部找答案,而不是马上去寻找现成的答案,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文学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一种性格的修炼。
在国内,坚持给孩子朗读的父母,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呢,是强调孩子听话,这就是差别。听话和听书,我们讲的是听书。听话呢,是强调让小孩去服从。听书呢,不是简单的一个服从的问题,是让他积极地服从,或者积极地沉默,积极地等待,培养这样一种性格……
会听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倾听其实是在积极地采纳信息,同时在处理信息。当你听到一点的时候马上在说的时候,已经不是在处理信息,而是在发布信息了。如果长期养成这种习惯的话,那么他深度处理信息的这种能力和习惯都会降低。
我们应该重新学会倾听。我们在听的过程中练就的那种力量比你在说的过程当中练就的那种力量要大得多。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服从力,或者叫听从力。这种服从力,实际上,是一种表现为被动的超常主动性,好多人成不了大事,就是因为他的反应只是细节性的、随机性的、自然性的、机械性的,而不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最后他只能略有小成而已。
感谢吴老师、梁老师,感谢你的耐心聆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