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思衣谷?
放眼世界,关于中国的元素,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就当属“中国风”了,其中被大众所熟悉和热爱的,就当数有华语流行乐的中国风,还有影视作品的古代风,以及时下年轻人都非常喜欢的汉服风格穿搭了。诚然,以上提到的都是很充满中国文化之美的代表,但中国文化之美就仅仅如此吗?又或者说,他们认为以上的文化产品之所以美,那为什么会美呢?又有多少人能更为详尽谈谈他们为何是美呢?
带着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学院派的教授和专家的著作中,一起可以详细认真深入谈到探讨一下中国文化之美到底包括哪些,又为何说它们是美的。说到这,就不得不说说,最近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之美》了,这本书是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写,书中各个主体的执笔都是相关领域的学科代表人物,可是是中国文化界的“复仇者联盟”,这样华丽丽的集结号,势必可以给大众读者提供和科普关于中国文化之美的知识的。
该书一共分为三个篇章,来回答了中国之美,美在哪里,分别为:美在品格、美在艺境、美与生活。其中代第一篇美在品格中。这种品格是什么呢?那就是强调一种“尽善尽美”,而审美的目的是人格的塑造,在于人生境界的提升,在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
体现品格之美的,我们在第一篇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的袁济喜的《博雅国学》中,我们可以读到了中国文化之美是体现在国学的内容上,如袁教授就深入浅出的介绍到了中国美学的源起是关乎礼乐文明,如孔子提出的里仁为美,尽善尽美,思无邪的思想,以及孟子的充实之美、知言养气、知人论世,荀子的原道、征圣、宗经,这些儒家思想就形成了中国美学追求人生境界与道德养成的价值体系,当然后来到了宋明理学,就转化为以心性去体验天理的智慧之美。当然袁教授也谈到了老子的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美,以及以庄子为例道出了以个体自由之美,还有陶渊明追求平凡现实世界中的自然之美。喜欢他的那些自然之美的词句,如“孟夏草木长”“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当然,袁教授也举了竹林七贤的魏晋风骨,去体现一种君子之美,这就是人格塑造之美。
而在北大哲学系吴飞教授的《中和礼仪》,就提到了中道之美,是在于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自然就是《大学》里谈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传递一种在社会共同体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另外也谈到了中国礼仪也是一种美,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是非常正确的,如北京天坛祈年殿、《明宣宗行乐图》局部都体现了古代人是如同通过礼仪的仪式感去展现中国文化之美的。而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田青就带给大家《音乐正声》,通过古乐器贾湖骨笛、曾侯乙编钟的声音去传达一种和而不同的人间之美;通过唐琴枯木龙吟、《伯牙鼓琴图》的事例去说明一种雅乐之美;通过琵琶等展现一种融合之美;还有民间乐器的生活之美,民歌的真情之美,都体现了一种礼乐文化之美。
而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的《诗国情韵》来说明了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中,详细的诗词就不多加展开了,目的都是所展现的中国文化之美,就在诗词的韵律之美、意象之美、情感之美、品格之美。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法的《各美其美》就是通过美之比较法,将中西印美学思想的比较,去体现各自之美,如西方为“实体——区分”型美学,印度为“是——变——幻——空”型美学,而中国为“虚——实——关联”型美学。最后,张教授也强调了中国之美的三个层级为:美、文、玉。
在第二篇中,中国之美,就体现美在艺境。北大中文教授王岳川的《书法灵韵》,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该文章中,王教授也通过列举甲骨文等,以及张芝、苏轼、卫铄 米芾、王羲之、颜真卿、王、郑燮的书法作品,去体现书法的汉字基因之美、结构布局之美、内涵意蕴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琪的《丹青妙意》中,我们看到了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在众多的绘画特点中,笔者尤为喜欢物我同一的风格,其中作者也附图清代八大山人的《花鸟虫鱼图册》十开之一,去说明了“物我同一”的特点。这是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修养,以及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
而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的《纹饰内蕴》中,我们可以读到从故宫纹饰中,更可以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尤为值得一提的就是故宫九龙壁了,它可谓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也有福泽四海的情怀,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人文精神与核心价值观。而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的《色彩雍容》,就是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的色彩美学体系。笔者尤为喜欢莫高窟第329窟藻井,因为有着垂角纹以蓝色为主,是很有清新宁静之感。
在第三篇中,关于美在生活部分,我们在上海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的《衣冠华彩》中,就可以读到了传统服饰华美精致。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汉服了,因为古朴典雅之风,直到今天,尤其在广东就是十分流行的。因为这种袍服穿在身上可以缠绕数道,每道都可有花边露在外面,层层叠叠,十分美丽。而在中国戏剧学院原院长周育德的《舞台芬芳》中,这就体现了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之美,有意思的事,在戏剧舞台上,我们还能看到中华传统哲学的阴阳太极学说的表现,如传统戏曲不采用以景分场的分幕形式,而是采用“上下场”团团转”的形式。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方拥的《营造神功》,就从屹立千年的木构建筑中,可体悟“宛自天开”的工匠精神。其中就谈到了土木相生,道法自然;也讲到了阴阳合抱,榫卯之道;多样民居,共享天伦;天地人心,中式园林。而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在杭间的《器物巧美》,就讲到了青铜器、陶器、漆器、玉器……丰富多彩的巧美器物,是中国人生活巧思和审美趣味的呈现。说到底,笔者还是喜欢景德镇的瓷器,尤其这里介绍的明成化时期的斗彩鸡缸杯,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在这本精品中,我们触摸中国之美的温度和肌理,我们也可以读懂中国文化之美,自然在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人之精神源流和蕴藏其间之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