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立军?语文建设杂志?2024年11月25日 16:18?北京
(本文约9345字,阅读大约需要26分钟)
【摘 要】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又在于汉字。汉字一字一个音节,与汉语中的语素形成高度对应的关系,而语素是汉语最小的表意单位。由语素到词,由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语素居于最基础的地位,也就使得汉字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再加上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形义关系非常密切,在汉语的发展和应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使得汉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汉字的构形特点,充分发挥关键汉字的“字眼”作用,做到以字别字、以字解词、以字辨义、以字联义、以字析句、以字带篇,可以深化学生对汉字构形规律、汉字与汉语关系的认识和运用,整体提升语文教学的效度和质量。
【关键词】汉字;字眼;构形规律;语言建构与运用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兑逦窠逃镂目纬瘫曜迹?022年版)》中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并特别强调对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联系的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学习目标要求:“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钡娜?,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形义关系非常密切,在汉语的发展和应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汉字所表示的单音语素又是汉语组词成句、集句成篇的最小单位,对整个语文学习内容体系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汉字知识的积累和汉字规律的认知,用科学的汉字理论指导汉字形、音、义关系的分析,用关键“字眼”带动语文课程中字、词、句、篇等各层次的教学,筑牢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之基。
一、以字别字
“以字别字”是指利用汉字构形区别同音合并的字或辨别复杂的字际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汉字构形区别同音合并的字。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同音合并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分析字形,可以清晰地把同音合并字区分开来。比如,“斗”是多音字,既可以读三声dǒu,也可以读四声dòu?!岸贰保╠ǒu)甲骨文写作
,是一种容器,可以计量?!岸贰鄙霞右坏阈醋?/p>
,是“升”字。斗和升分别代表不同的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它们的形状接近,于是古人在“斗”字上加一点作为区别符号,便成为“升”。古代的斗有柄,如同北斗七星,形状像一个长柄的勺子。“斗”(dòu)的繁体字“鬥”,甲骨文写作
,像两个人打架的样子,表示“争斗”,与“斗”(dǒu)并无关联。但是“鬥”字不仅较难书写,还容易与另一繁体字“門”相混淆,为避免产生误解,也为了书写更加便利,便将“鬥”与“斗”同音合并。如果不了解“斗”简化的过程,就很难理解其两个读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通过追溯并分析“斗”(dǒu)和“斗”(dòu)的早期字形,可以精准地辨析两个读音的意义理据,收到“以字别字”的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辨析复杂的字际关系和字用差异。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分合关系,一个字分化出几个字或几个字合并为一个字的现象比比皆是,使得有些字之间既有关联,又存在区别。比如,《活板》中的“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一句,教材写作“毕昇”是符合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最新规定的。但是按照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规定,“毕昇”也写作“毕升”。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在古代文献中,“升、陞、昇”三字并行,各具功用。作为计量单位时用“升”,在“攀登上升”中为“陞”,在“太阳升起”中为“昇”。“毕昇”的名字取的是太阳升起的意思,所以本来写作“昇”字。1955年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这三个字合并为一个“升”字,于是“毕昇”的“昇”以及“陞降”的“陞”都写成了“升”。直到《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发布,“昇”“陞”二字在用作人名时又被认定为规范字,于是“毕昇”的“昇”字又恢复了原来的写法。
对于类似这样的字际关系和字用的前后变化,特别在涉及是否合乎当代汉字规范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否则就有可能导致用字错误。
二、以字解词
“以字解词”是指利用汉字构形帮助理解词义。
汉字构形与其所表达的词义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有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可以通过对字形进行分析来帮助加深理解。比如,《出师表》中的“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夙”是“夜”的反义词,“夙夜”就是“早晚”,“夙”的本义是早。通过追溯“夙”的字形发展演变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夙”字为何可以表示“早”的意义?!百怼钡募坠俏淖中巫?/p>
,上面是“月”,下面是干活的人,描绘的是一个人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的景象。小篆字形作
,“月”变成“夕”,右边像人劳作的部分也进一步简化。隶书和楷书最终把“夕”放在人形的中间,写作“夙”,已经无法体现其原初的构意了。但通过对其古文字字形进行分析,字形和词义之间得以建立起联系?!端滴慕庾帧罚骸百恚缇匆?。从丮,持事?!保?]把“夙”解释为“早敬”,意思是早早地敬事、劳作。这一解释充分体现了“夙”的形义之间相互印证的关系。
再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寻?!笔瞧胀?、平常的意思。那么,这样的词义是从何而来呢?“寻”的甲骨文字形是
,像是用伸开的两只手丈量席子,两只手的臂展相当于身高,古代男子的标准身高是八尺,所以两只手张开的长度正是八尺,“寻”就是表示八尺长的长度单位?!吨芾褡ⅰ吩唬骸鞍顺咴谎?,倍寻曰常?!保?]“?!币彩且桓龀ざ鹊ノ?,寻的两倍就是一丈六。古人用“寻?!毙稳莨撩婊 !蹲蟠こ晒辍罚骸凹捌渎乙?,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倍旁ぷⅲ骸把哉哒芍兀韵喙シ??!保?]杜预所言“尺丈之地”极言其小,意思是说为了争夺一点点的地方,使老百姓牺牲性命。由此,“寻?!贝影顺叩某ざ鹊ノ灰瓿霰硎久婊苄〉囊豢榈胤剑哂衅胀?、平凡的意思。通过分析“寻”的古文字形及其构形理据,梳理词义的来源及演变脉络,可以非常生动地解析“寻?!币淮实囊庖?。这种方法能够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三、以字辨义
“以字辨义”是指利用汉字构形帮助辨析近义词之间的差异。
由于汉字构形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使抽象的词义具象化,有时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一组汉字字形,对近义词的词义差别进行辨析。如下面这组字形:
见(見)?视(視)?望(朢)?窥(窺)
“见”“视”“望”“窥”是一组表示看的近义词,以往大家更多的是靠解释各自的词义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见”表示看见,强调看的结果;“视”表示一般的看,强调看的动作,成语“视而不见”正合其意;“望”表示往远处看;“窥”表示偷看。但古人造字时则依靠汉字的象形性特征,十分形象地把各自的意义特点表现出来了。对比“见”和“视”的甲骨文字形,
(见)字中的人形是趴着或跪着,而
(视)字中的人形则是站着。假如地上有一根针,站着看,因为距离远可能看不见,而趴着看就容易看见,古人造字时的这一构思确实非常巧妙?!巴弊旨坠俏男醋?/p>
,与“视”的甲骨文字形非常相似,只是眼睛摆布的方向不同。
中的眼睛是竖立的,表现出往远处、高处看的姿势,用这样的形象来表示“远望”之意。后来在字形演变进程中加上了“月亮”,繁体字的“朢”上部左边的“臣”,就是由眼睛演化而来的;登高望月是远望动作的典型,所以“朢”上部右边增加了部件“月”;而下部看似“王”的部件实则是由站立的“人”演变而来的。后来“臣”改换为声符“亡”,形成今天的“望”字。“窥”字甲骨文写作
,与“视”的甲骨文字形更为相似,相当于在“视”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圈,表示透过小孔偷看,非常形象地表达了“窥视”的词义。上述四个字所表达的词义相近,都与“看”有关,通过辨析字形中的细微差异,能够非常清晰地把这一组近义词区分开来。辨析字形为辨析近义词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再如,“言”和“语”也是一组近义词。《鸿门宴》中三次提到曹无伤,第一次是进行事实的描述,“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曹无伤主动向项羽告密。第二次是在鸿门宴上,项羽本欲杀害刘邦,但后来改变了主意,于是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将责任推给曹无伤。第三次是在鸿门宴结束之后,刘邦决定“立诛杀曹无伤”。曹无伤的三次出现贯穿了鸿门宴的整个情节,是推动事件发展的重要线索。两处使用的“言”字非常关键,突出了“主动”的意味,也显示出项羽的人物性格,项羽一直强调是曹无伤单方面主动告密,急切地摆脱自己的责任?!端滴慕庾帧罚骸把?,直言曰言,论难曰语。”“直言”是径直向对方说,“论难”是回应对方的问题,所以“言”强调单向、主动地说,“语”强调双向、被动地说?!坝铩弊执印把浴?、“吾”声,“吾”从“口”、“五”声?!端滴慕庾帧罚骸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薄拔濉毙∽中涡醋?/p>
,上下的“二”代表天地、阴阳,中间的交叉符号表示阴阳交汇。因此,“五”带有交汇的特征,以“吾”为声符的“晤”和“牾”,“会晤”是会面、交汇,“牾逆”是抵抗对方、针锋相对,都强调双方互动。在“语”字中“吾”则指向两个人的交流和问答,这就是“言”和“语”的不同?!把浴笔侵苯铀得?,“语”是双方交流,二者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强调互动。可见,通过汉字构形我们不仅能够区分“言”和“语”的词义差别,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组近义词各自的词义特点。
四、以字联义
“以字联义”是指利用汉字构形帮助梳理义项之间的关系。
一个词有很多义项,让学生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每个义项,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利用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从字形出发,找到所有义项的根,也就是本义。其他义项都是从本义这个根生发出来的,所有散乱的义项都可以纳入这个链条中,织成一个词义系统的网络。比如,“封”字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用例: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高中语文必修下《六国论》)
(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高中语文必修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初中语文九上《沁园春·雪》)
(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
(7)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高中语文必修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8)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初中语文九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以上各句“封”的众多义项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分析“封”的构形,可以帮助梳理这些看似无序的义项?!胺狻弊旨坠俏男醋?/p>
,左边像生长在土上的植物,右边是手,所以“封”的本义是“封土种植”。以“封土种植”这一义项为起点,可以建构起“封”的意义序列:
由于古代疆界往往封土植树作为标志,所以“封”可以引申指“疆界”,如例(1)中的“西封”就是西边的疆界,“东封?!本褪窍蚨阎9牧焱磷魑约旱慕?。与封土为疆相关,古代天子把土地赏赐给诸侯或大夫也叫“封”,如例(2);由此引申,赏赐爵位也可以叫“封”,如例(3)。另外,古代帝王有在山岳上筑土坛以祭天的礼仪,由于也需要封土,故亦可用“封”指称,如例(4)中的“封狼居胥”就是在狼居胥山上封土祭天。封土植树就相当于用土把树根掩埋,所以“封”又可以引申指封闭、封藏,如例(5)“冰封”就是被冰掩盖、封闭起来。例(6)中的“封府库”、例(7)中的“封记”则是用加盖印章的纸条贴在府库的大门或容器的口上以防开启,是由封闭的意义引申过来的。由于书信、奏折等往往用纸袋封装着,所以“封”又可以用作指称这类事物的量词,如例(8)。上述分析表明,我们通过分析“封”的字形找到它的本义,就可以把凌乱的义项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有序的意义体系。
再如,“爽”字在教材中有如下用例:
(1)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初中语文七上《雨的四季》)
(2)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初中语文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3)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初中语文九上《故乡》)
(4)每次听说钟老师从西藏回上海了,我们都会立刻和他预约时间,他总是爽快地答应。(高中语文必修上《“探界者”钟扬》)
(5)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初中语文九下《无言之美》)
例(1)中的“干爽”是指身上舒爽,例(2)中的“秋高气爽”意思是“爽朗”,例(3)中的“松松爽爽”指的是“轻松愉快”,例(4)中的“爽快”意思是“痛快、直截了当”,例(5)中的“丝毫不爽”相当于“丝毫不差”。“爽”字小篆写作
,同现在的楷体构形大体一致?!端滴慕庾帧罚骸八饕?。从?从大。徐锴曰:大,其中隙缝光也?!薄?”,小篆作
,像是有着较大缝隙的篱笆墙,或是古代的窗户格。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则注释为:“?,若网交缀也?!保?]不管解释为哪种东西,中间都有较大的缝隙,“爽”的主要词义都是从这一特征发展出来的,如下图所示:
从“缝隙”稀疏的特征引申出明亮、爽朗的意思。透光之余还可以透风,所以引申有清爽、干爽、凉爽的意思,于是内心感到舒适轻松,做事也就很爽快。“缝隙”也代表“距离”,距离大意味着有落差,所以“丝毫不爽”就是“丝毫不差”?!八肌笔俏茨馨凑赵级ㄊ奔涞酱?,与约定时间相差一定距离,错过了正确的时间点,所以有“过错、差错”之义。比如,《诗经·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孔颖达疏:“言我心于汝男子也不为差贰,而士何谓二三其行于已也?!保?]意思是说女子没有差错,男子才是三心二意的负心汉,“爽”在这里就是差错的意思。因为距离大,“爽”还有豪爽之义。上述分析基于篱笆墙“稀疏”的特征,把相关义项统统纳入“爽”的意义序列中来,形成一个有序的词义系统。
五、以字析句
“以字析句”是指利用汉字构形深化对句意的理解和分析。
文有关键句,句有关键字。抓住关键字眼,可以带动对关键句的理解,进而深化对全篇意蕴的解析。例如: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其中“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历历”,教材注释为“分明的样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犹历历也?!保?]如前所述,“??”的特点在于清晰可数,而“历历”与之同义,成语“历历在目”正是使用的这一意义。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大意是说,作者看到黄鹤楼生发思乡之情,眼前那一棵棵高大的汉阳树,均不是作者故乡的“桑梓”,颇有“过尽千帆皆不是”[7],望断天涯思故乡的意味。看似写眼前之景,实则抒心中之意。“历”的繁体字写作“歷”,从“止”、“厤”声。而“厤”字从“厂”、“秝”声?!岸w”虽然是“歷”的声符,但它直接影响了“歷”的意义。《说文解字》:“秝,稀疏适也。从二禾。读若歷?!痹诠糯河镏?,通常用“三”表示多。“秝”从二禾,“二禾”强调庄稼的稀疏,因为数量少而清晰可见,所以“历历”(歷歷)就相当于“秝秝”,“秝秝”就相当于“?”,都是因数量少而清晰可见的意思。通过分析“历”字的构形,我们对“历历”词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诗句意蕴的分析和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也更加深入。
再如,“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萋萋”,教材注释为“草木茂盛的样子”。实际上,“萋萋”蕴含着诗歌浓郁的意境和情感色彩,这并不是它的词义“草木茂盛”所能概括的。“萋萋”一词,以草势之繁,写心中之乱;以草色之深,写思乡之切?!端滴慕庾帧罚骸拜?,艸盛。从艸,妻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按:“萋,深切之意也,言其色深切也?!薄拜隆奔扔小胺笔ⅰ钡囊馑迹钟小吧钋小钡囊馕??!拜螺隆庇忠蛴搿捌嗥唷毙骋簦斜嗌?,透露出一种寒意、冷意。从字形上看,“凄、寒、冷”的构形中皆有两点水,两点水由古代的“冰”(仌)字演化而来,所以带有两点水的字大多都与冰冷有关。由于“冫”与“氵”在古代经?;煊茫浴捌嗥唷庇肿鳌皽D淒”?!妒し缬辍罚骸胺缬隃D淒?!保?]段注:“盖淒有阴寒之意?!碧剖芯8秤琛拜螺隆币云嗔?、悲凄的含义,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9],还有王昌龄《春怨》中的诗句“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10]等??杉?,草木之“萋萋”与心境之“凄凄”密切相通,所以仅从“草木茂盛”的词义理解“萋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把“萋萋”放置在语境当中,从字形的角度加以剖析,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六、以字带篇
“以字带篇”是指利用关键字眼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以古诗文名篇为代表的经典佳作,往往在“练字”方面颇具功力,其中一些具有点睛作用的关键字眼,是诗文的魂之所系。例如: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文中的“望”“顾”二字遥相呼应,一气呵成,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前文已经分析了“望”字具有登高望远的特征?!肮恕钡姆碧遄中醋鳌邦櫋保蟊呤巧肮汀?,右边是义符“頁”?!绊摗惫乓舳義ié,指人头,甲骨文写作
,像一个跪着的人,上面突出人头。现在汉字中带有部件“页”的字,大抵都与人头有关,如“题、额、颠、顶”等字?!兑巴沸从谕跫ㄊб庵保硕允闭宦?,于是归隐山林。与陶渊明怡然自得的归隐不同,王绩的内心则充满苦闷。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无可奈何被迫归隐山林,但是内心依然保有对社会的期待和留恋,身心不能统一。诗句中所谓的“望”,表面上望的是景,实际上望的是人。这里的“望”不是简单的“看”,而是具有“盼”的意味,王绩特别渴望能有一个志同道合者与他一道归隐?!岸薇∧和?,徙倚欲何依”,诗人发出归隐何方、谁人与共的慨叹?!笆魇鹘郧锷?,山山唯落晖”,满眼的景色尽是伤情,秋色与落晖更添怅然之感。“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远远看去,牧人赶着牛犊回返,猎人带着鸟兽归来,一个又一个人走到眼前,匆匆而过?!跋喙宋尴嗍?,长歌怀采薇”,诗人的目光紧紧追随着来人,来人从自己身旁走过去,仍然不死心,继续用目光追随来人远去的身影,就如同电影中的长镜头,极具情感上的冲击力。这种渴望的目光,是在寻找伯夷、叔齐那样的高洁之士与他同道归隐、共诉衷肠啊!这一望一顾,使诗人孤寂的心境跃然纸上。只有抓住“望”和“顾”两个关键字眼,才能真正把握诗文的深刻内涵,才能深刻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充分认识到,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都不能忽视汉字的“字眼”作用。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其他三大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基础又在于汉字。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汉字构形和发展规律的理解与把握,深化对汉字和汉语关系的认识与运用,充分发挥关键“字眼”的作用,从而整体提升语文教学的效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本文所引《说文解字》的内容均来源于此版本,后文不再加注说明。
[2]阮元???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1960.
[3]阮元???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4148.
[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62.
[5][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686,729.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8.后文引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不再加注说明。
[7]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18.
[9]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68.
[10]李云逸.王昌龄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76.
(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11月(上半月)]
(微信编辑:苟莹莹;校对:张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