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困难,是勇敢地对别人说No。
拒绝别人,常常让人难以启齿。因为你觉得自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是个碍于面子的人,是个希望招人喜欢的人,是个不想被视为无礼的人,是个避免引发不愉快的人。因为你是这样的好人,所以面对他人的请求,哪怕想拒绝,也总是说不出口。
于是,很多时候,你宁愿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尽量对别人好;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别人操劳,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回报;你做着不想做的事,让自己成为他人期望的傀儡,也让纠结和焦虑,挤走了自己身体里的快乐。
行走于人中,有许多身不由己,接纳或是拒绝,都需要一种掌控的能力。
人情世故里,面对请求,我们的选择无非两种:选择答应,双方面子都会好看;要是拒绝,双方可能都很难堪。其中利弊,似乎显而易见。
但是,选择答应之前,不妨再想一想:虽然暂时避免了尴尬,但是随之而来的麻烦与辛苦,是你心甘情愿的吗?特别是面对那些得寸进尺、且不懂感恩之人。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当我们自以为在维护面子的时候,这种交往却可能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套。
很多时候,答应别人的事情,其实是违背自己的意愿和初衷的。但是,我们往往宁可选择答应。因为,我们倾向于用答应来获得他人的认可,用不拒绝来维护人际关系的互动。
不会拒绝或者不敢拒绝,其实也是一种弱者心态,因为缺乏自信的人会因为拒绝别人而感到不安,于是妄图通过取悦和满足他人,来获得别人的好感。
我们有时也会误以为,只有有求必应,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于是让自己忍辱负重,哪怕无理的要求也照单全收。
畅销书作家李筱?在自己的新书《自在》里说:与其事事讨好别人,一味的去讨别人喜欢,不如学会拒绝,变得被人需要。
喜欢,只是孩子之间的交往方式:我把爱吃的零食和玩具给你,这样你就会喜欢我,我们就是好朋友。
而成年人之间,你平时是对我不错,我对你的印象也很好,即便是朋友,但在重要问题面前,仅有感觉是不够的,成年人更看重自己的利益诉求能不能得到保障。
所以,社交关系中,与其耗费心力讨好别人,不如去做一个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有用的人,被别人需要,被别人尊重,被别人信任,而不是有求必应,去承允一些够着脚也解决不了的事情。
为人处世,每个人都需要坚守自己的原则,而牺牲原则换来的面子,是沒有多大价值的。
其实,开口请求的人,未必就如我们担心的那般小肚鸡肠。有时候,也不妨冒得罪他人的风险。
如果一个人因为被拒绝,就觉得受到了伤害,并开始讨厌你,那么他一定成为不了你真正的朋友,与其日后生麻烦,不如早点绝交更好。
真正的朋友,永远是互相理解的。他不会因为被拒绝而恼火,反而会去了解你拒绝的理由,重新认识你做事的方式,并调适彼此的关系。
而懂得拒绝的人,也会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哪里,愈是如此,愈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比如类似借钱这种敏感的事,就尽量不要去找好朋友,而要找利益关系比较分明的人?;蛐硪蛭?,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人们更清楚彼此的边界在哪里,更好的把握做事的分寸。
生活中,有些人实在让人生厌:有意无意地压榨别人的善良,把别人的帮助当理所应当的事。如果100件事中,你帮了他99次,剩下的一件事确实无能为力,这便成了你的过错。
一段人际关系最后被破坏,常常不单单在于一方的过分要求,也在于自己不能够把握的合理拒绝。
再好的朋友关系,也要建立一种边界感,每个人的善良,都不应该被利用,每个人的付出,都值得被尊敬。生活不易,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利。
生活中,我们要热心地帮助别人,不过要把它控制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帮助别人量力而行,做不到就果断拒绝,这不是冷漠,而是冷静。
举手之劳,能帮则帮,是礼貌善良;能力之外,当拒则拒,是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