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1雀跃而遊。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
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遊!”
云将曰:“朕愿有问也?!?/p>
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
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
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
云将不得问。又三年,东遊,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遊者鞅掌2,以观无妄。朕又何知!”
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愿闻一言?!?/p>
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炎及草木,祸及止虫。噫,治人之过也?!?/p>
云将曰:“然则吾奈何?”
鸿蒙曰:“噫,毒哉!仙仙乎归矣?!?/p>
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
鸿蒙曰:“噫!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而形体,黜而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3,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p>
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痹侔莼?,起辞而行。
注:
1拊脾:拍着股部。
2鞅掌:众多。
3涬溟:自然气。
解:
本章是一则寓言。云将谓云之主将,有遣云布雨之能,喻世俗圣王;鸿蒙,元气,与浑沌相仿,喻成道者。
云将偶遇鸿蒙,被他“拊脾雀跃”的行为惊异,于是停下来询问。文本连用“倘然止,贽然立”,一方面表现云将心思的片刻犹豫,另一方面也侧显鸿蒙任性自然的神妙。云将察觉到鸿蒙是高人,就向他请教“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的方法。鸿蒙回答“我不知道”。是真不知呢?还是不想作答?还是以“不知”为答?都有可能,优取后者。鸿蒙说不知,意在说“六气之精”本就“育群生”,哪里用得上你来合不合呢?这个解法比较符合道家的自然无为。当然,也有可能是鸿蒙不想作答。鸿蒙知道云将调乱了六气,其罪在己却不自知;于是心生鄙夷,就懒得搭理他了。至于鸿蒙确实不知“奈何”,也不是没可能,但几乎为零。
二人第二次相遇时,鸿蒙补答上次的问题。显然上述“以‘不知’为答”是。鸿蒙的意思是说自己“浮游”“猖狂”,但不知所求、所往。这也就没法再答了。云将疑惑,他觉得自己也“猖狂”,但民众却跟随他(意在说他自己有所往);他与民众相交,民众以他为榜样。这里已经暴露云将世俗圣王的本色了。
在云将的恳求下,鸿蒙以“心养”(即心斋)相授。前文“心斋”重阐个人修养,本章还指出“心养”的同化境界,即“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文中“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再一次点出“知”的危害。按照现代理论的解释,“知”是对象化行为,对象的本质是物我分别,这正与“浑浑沌沌”相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