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女钢铁侠
村东头有一个老磨坊。
磨坊的主人是对老夫妻俩,60多岁了,这个磨坊据说是他们祖上留下来的,磨得发亮的石盘不知道在这里放了多少年。
夫妻俩年轻的时候,这个磨坊经营得很红火,因为村子里只有这一个磨坊,那时候每家每户磨豆、磨面都会光顾这里,磨一袋子面用不上几个钱,但是积少成多,日子过得还不错。
磨坊里一共有一大一小两盘磨,大的磨面,小的可以磨糊、磨浆。骡子力气大,负责拉磨面的大石磨,驴子力气小些,拉磨浆的小石磨。
每逢秋收过后,等玉米、高梁、大豆晒干了,磨坊里就会有好多人来排队。不大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很是热闹。牲口们蹄子接触地面的哒哒声、磨坊主的吆喝声、妇女们用笤帚收面的刷刷声、人们凑在一起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从磨坊里传出来,沸腾了整个村落。
每到这个时节,老磨坊都忙得不可开交,老夫妻俩各有分工,一个看管大磨,一个看管小磨。拉磨的时候,牲口要戴上面罩,就是用一块黑布蒙在脸上,以防牲口偷吃石磨上的粮食,还能避免由于不停地转圈而晕倒。
老两口要看着牲口们,偷懒了,就得在屁股上打上一鞭子?;购猛ヅ炭诶锾罘帕甘澈褪彰娴幕罴?,都由磨面的村民自己负责,收钱也不用操心,磨完面的人会主动把钱塞到老婆子的围裙兜里,一天下来,零票子总会塞得满满的。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慢慢地老磨坊的主顾越来越少,听说邻村开了一家机器的粮食加工厂,既能磨米,又能磨面。
有人回来说,只要一按按钮,机器就自动运转,粮食放进去几分钟,米面就磨好了,而且磨出来的米脱壳彻底、晶莹剔透,煮出来的米饭又筋道又好吃。磨出来的面粗细均匀,十分细腻,做出来的馒头、饽饽表面光滑发亮,又暄又软。
相比老磨坊磨出来的面,颗粒粗大不均,粘和力差,蒸出来的饽饽又硬又不紧凑,咬一口直掉渣渣。
渐渐地,老磨坊就不再有人光顾了,磨坊主整天坐在石磨上,闷闷不乐地抽着老旱烟,一坐就是一上午,老婆子看着老头子这样,也跟着哎声叹气。家里拉磨的两头牲口虽说没活干,还得照样喂食,买饲料的钱也是一大笔花费,老两口开始有点吃不消。
一天,外出打工的儿子大强从县城回来了,看到家里的光景,有点不甘心。他提议去邻村的加工厂去看看,考察考察。
大强用自行车驮了一袋子玉米去了那里,顺便磨成玉米面。等他到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等在那里了,他们村的人也去了好几个。有人看到老磨坊家的儿子也去磨面,开起了玩笑,说老磨坊家也上这磨面来了,看来这石磨是比不上人家这电磨了!
大强尴尬地笑了笑,没有作声,他清楚自己来的目的,不仅是磨面,他要参观一下新的加工厂,都有些什么神秘的设备,机器是怎么工作的,里面需要几个人手,磨出来的面质量怎么样。
回来后,他和老爸老妈商量,也要开一个那样的加工厂,他们家祖辈都以磨坊为生,到他这一辈儿不能断了,他要把它传承下去。
第二年的秋天,加工厂终于落成了,地址不是原来的老磨坊,而是买下了老生产队的房子,那个院子大,做加工厂正合适,名字就叫老磨加工厂。
有了加工厂,村里人就不用舍近求远了,老磨加工厂又恢复了原来的繁荣景象。而且也有人说邻村的加工厂老板心术不正,短斤少两,总是克扣顾客的米面,据说装袋的时候会做手脚。
老磨家人憨厚老实,从不短斤少两,而且最后装米装面的时候,可以自己动手,就更不用担心被克扣了,价格也不高,村里人放心。偶尔也有邻村的到老磨这里来加工,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
自从有了新的加工厂,老磨坊就荒废了,没有了从前的热闹景象,大磨盘成了老婆子晒粮食、晒干菜的地方,被太阳晒得滚热的磨盘,不再忙忙碌碌,落了个清闲。
小磨盘是磨糊、磨浆的,偶尔还有用处,夏末秋初,在玉米还没有成熟,玉米粒没有变干变硬的时候,把玉米棒子掰下来,搓下玉米粒,不用加水,用石磨直接就能磨成糊,再经过发酵,做成饼子,在锅里用油烙熟,是村里人最喜欢的食物了,散发着玉米的清香味,酸甜可口,非常好吃。
每年只有很短的时间,才有这样的玉米适合做这种面饼,所以,老磨坊只有在这个季节,才会迎来久违的顾客,老头子和儿子在加工厂里忙活,家里的小磨就由老婆子自己看管了。
妇人们大多都结伴而来,每人端着两个盆,一个盛着满盆的青玉米粒,另一个盆用来盛玉米糊。驴子已经卖掉了,小磨就由人来推,每家只磨一小盆,够吃一顿就可以了,费不了多少力气,几个人换着推,你说我笑的,甚是热闹。
姐妹们互相帮忙,一家一家地磨,不慌不忙。随着石磨一圈一圈地转动,泛着白浆的玉米糊从石磨的缝隙里流淌出来,一股一股地流到下面的盆里。刚磨出来的玉米糊清香扑鼻,透着淡淡的甜味儿。
女人们平日里都各忙各的,碰不到一起,好不容易有机会相聚,定是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家长里短,她们一边推着磨,一边回忆着村里的过去,对比着现在的变化,笑声在老磨坊里不断地回荡。
此时的老磨坊似乎变得有了生机,没有了平日的无聊寂寞,它静静地倾听着,努力记录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