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位台湾的知名专职译者,先前在他们的网站上各自发表了关于译者角色、景气影响、以及个人工作手法的文章;重点在于所谓「A咖译者」和其他译者之间的不同。
(「A咖」是台湾用语,意指某个领域中的「A级高手」,依此类推;虽然现在可能拜谈话节目之赐,大陆现在也有这样的用法,但我不确定是否真的很普及,所以还是解释一下。)
虽然我并非专攻书籍翻译、翻译也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不像这几位那么专精,不过因为我所在的市场、客户、以及工作习惯属于另一类型,所以或许有些不同的观点可以提供。
相对于许多其他类型的工作,在台湾翻译书籍的收入并不算顶高;虽然有人因为是票房保证、或是因为作品畅销而荷包满满,但并不是普遍的现象。
台湾译者之所以没办法像某些市场一样,一年翻一本书就舒服渡日,除了市场较小、近年来读者习惯改变之类的原因以外,大部分出版社“以书养书”的经营方式,也不允许翻译费用占制作成本中太大的比例。
换言之,除非特例,否则大多数专职译者只能接受“平均一个月一两本书、一本书没几万块台币”的价码;合则来、不合则去,没有太多拿翘或议价的空间。
甚至如同〈逊成C咖的A咖?〉这篇所说的,有心花时间精炼字句、查资料、修文章的译者,还可能因为产量变低而让收入更少。
怎么样的译者是“A咖”?
其实就像我先前说过的,我不喜欢帮人分级;或许译者中有“功力高的”、“价钱贵的”、“能配合的”、“很专业的”等等,而各家出版社可能依条件不同,乐意跟具有某些特质的译者合作,也就是各自名单中的所谓“A咖”,但很难说可以一口价帮哪一位、或是怎样的译者别上“A咖奖章”。
从出版社的立场来说,最喜欢用的当然是C/P值(“成本效益”,这是电脑宅的术语)最高的作者或译者。因为前述原因,大多数译者都在每字几毛到一块钱之间挣扎。所以能在这个报酬之中挤出最大效益的,就是A咖;跟功力、配合、专业等条件并不是那么直接的关系。
然而从译者的角度来看,只要书本身有趣(这其实是很多人做这一行最大的动力)、报酬不要太差、付款时间不要拖太长,通常摸摸鼻子也就做了。
好,现在双方的心态都清楚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道出版社的需求和弱点、并且投其所好,就可以多压榨出一点利益。
不过通常都是资方(出版社)洞悉劳方(作者或译者)的特质,很少见到“摇笔杆的”人同时又很懂得做生意的。
译者与出版社的角力
举个例子好了,在前面引用的〈逊成C咖的A咖?〉中提到:
我爱改赘字,譬如“当我每天八点起床时”,我铁定会删掉“当”与“时”的一个,……一字八毛A咖译者,只是讲来脸面有光,实际算算,我们大概只等于一字五毛的C咖。出版社如果看不出我们的真正价值(就是翻译兼审阅兼校对),那就让他们去“谁怕维吉尼亚州的狼”吧。
这中间就有个生意考量:假设某A译者的文字有95分水平,但依照流程,完稿之后还是要让编辑看过;某B译者价钱比较低,但文章只有60分水平,是那种要编辑费心审稿、边做边骂的类型。
再假设编辑很负责,某A和某B的文章改出来都有差不多的水平(实际上很少发生);对于老板来说,既然最后成品水平一样、反正编辑的薪水都一样要付,那应该用哪个译者呢?
如果某A星路坎坷,碰到老板有这种想法的话,每天皓首穷经、力臻完美的译文其实是C/P值比较低的;如果跟某B合作的编辑刚好功力深厚、鞠躬尽瘁,能把死的改成活的,那么某A就活该喝西北风了。
这不是个典型的例子,只是“会出现”而已;有志从事出版业的老板这方面通常不会太离谱,但囿于成本限制,偶尔还是不得不有阿宅考量。
所以如果你是某A,了解这类的生意窍门,自然能有因应对策来抢某B的案子;例如降20%的价格、但少用30%的心思,再到编辑耳边放“跟我合作你比较轻松喔”的风声打打预防针,就可能会有比较多的机会。
要认真声明的是,我不鼓励以盲目降价或降低水平的方式抢案子;上述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对“生意窍门”的观察和竞争策略而编出来的,并不是建议大家这样做。
对于有所坚持、注重品质的译者而言,我直接的建议会是找到识货的老板、开发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市场,不要只是守株待兔、或是在自己认为不值得的泥坑里搅和。
企业文案翻译的优缺点
以我自己所在的企业市场来说,单位报酬也许比译书好一点、不必被各家出版社挑精拣肥;不过反过来说,时间往往非常紧迫、必须不断在特定领域进修(其实一般译者也一样,但压力可能不是那么大)、而且永远只能当幕后英雄。
相较于译者大名还可以大大方方印在新书封面上,我有时候连“xx公司的xx文件是我写的”都不方便说。
最可怕的是,做的东西通常没有所谓“编辑”帮忙修改润饰,今天半夜的作品可能明天就见报,行不行一翻两瞪眼,逃都没地方逃;唯一的凭恃是客户的信任,但万一出了两三次状况,大概还是就得改行了。
所以,我这一行其实没有什么A咖B咖的分别,因为说实在门槛是很高,能进得来、而且做一两年以上就已经万幸。
我并不是说这样多了不起、或是比译书厉害,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如同卖好吃的牛肉面,一行有一行的窍门;译书要到真正一流的境界,门槛远比我们这种“文字匠”更高、用功要更勤、而且声誉更难维持。而这也是我不敢进译书这行,只敢玩票的原因之一。
译者与书畅销与否有关吗?
再回到所谓A咖B咖的问题;我是觉得,也许各家出版社有自己心目中逐渐形成的“A咖名单”,但人并没有这样的标签贴在脸上;如果某译者生意门可罗雀、作品乏善可陈、老是搞错出版社老板的心思,要检讨的并非“为什么人家是A咖、我却是B咖”,而是“我做这一行哪里做得不够”、甚至“我该不该做这个营生”。
跟企业市场比起来,译书有一个比较令人“不安”的特质:撇开报酬不谈,用心译而且译得好的书不一定卖钱、随便翻翻的书也不一定卖得差。
这中间有很多因素作祟,像是原作的口碑和名气,以及出版商的行销手法、规模大小、铺货通路、译者的名气(不一定来自翻译功力)、目标读者对译文的要求、甚至封面设计讨不讨喜等等。
一本书的成功取决于这许多条件;好的译者可能被不好的条件拖下水、不怎么样的译者也可能跟好的条件鸡犬升天,而这些又可能影响译者往后的名声?;谎灾泻芏喑晒τ敕竦囊蛩?,并不是译者自己可以控制的。
翻译就像开面店
总而言之,翻译至今都还是辛苦的人力密集行业,类似去日本开脚踩荞麦面店;跟开面店一样,有好吃的跟不好吃的、有贵的和便宜的、甚至有豪华和不豪华的,但这些都不一定是构成“A咖面店”或“B咖面店”的条件。
即使已经是所谓“A咖”,也要学点生意手法知己知彼、持续进步,提高自己的身价和竞争力;而“B咖”只要有实力、有自信,在谦和虚心之余当然也可以有身段、有坚持,不必因为还没有出名、还没有红透半边天而妄自菲薄。
翻译这一行除了要有心,还要有意志力;重点是因为靠这个生活、甚至还是兴趣,所以也要有长期经营自己的眼光和手腕。
(写于2008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