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参天之木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
自古以来,有不少学问大家致力于研究华夏文明、世界文明。
其中,当代学问大家许倬云在《三千年文明大变局》中,回溯了过去的文明,探究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
许老是深具影响力的智者,也是余英时、刘擎、项隧、许知远一致推崇的文化大师。他的《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海内外畅销数百万册。
他的70年治学经验融会贯通,把3000年世界文明史娓娓道来;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系统地讲解并讲透了世界发展历史,透视当前格局。
除此之外,许老首次以“大历史观”俯瞰世界文明。他忧思于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的成败得失,深入思考其来路和当前危机,参与生成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革新之路。
在这本书中,他重点讨论的是中国和欧洲这两个人类史上重要的文化系统,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及其途径的异同。
许老指出,欧亚文化的不同,追溯渊源,根源于旧石器时代。亚洲和欧洲从旧时代时期的采集和渔猎生活,一步步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定居农业。
通过对比发现,虽然从古代到近代,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之间经过间接的交流,也在不断接受彼此的信息,但它们之间依然有着巨大差别。这两个地区发展阶段和途径的差异,决定了后来文化发展的不同形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欧古代文明有着重大影响,欧洲大陆从本土到地中海外围,很难形成像中国这样同构性很高的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
又因为秦汉大一统与欧洲族群林立,造成了中国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多样性。
华夏文明之源灿若满天星斗,相争相融。中华文明既在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绵延而不绝,又在文明诸要素领域显示出自己的鲜明特征。
到了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导致了中、欧文化发展的差距。如今,后现代文明正在逐渐呈现,固步自封的弊端更加明显?;鲇胩粽讲⒋?,如何更好融合将成为我们值得重视的课题。
中华文明于坎坷跌宕中生发壮大,于艰苦卓绝中绵延拓展,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利于增强历史信度、拓宽文明向度、强化中华文明世界化力度。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每一种文明都是基于各自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制度构建与社会规范而形成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未来人类的前途会何去何从,各处人类能否殊途同归?我们又如何重新开辟新的机缘,在全世界开辟新方向,走向全球共享的盛世?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更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未来何去何从?从知识到智慧的追寻并未停止。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