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一毕业就在厦门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地接触读经教育,接着就和孩子们傻里傻气地读经三年。在这期间,很多的经典读不懂,但我依然坚持下来了。过程有很多的疑惑,但更多的是收获。
起初眼高手低地认为,自己大学毕业居然出来做这样的工作,所以很多时候自己的工作都不在状态的。直到后来慢慢地在不断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孔老夫子的话“三年行,必有我师焉”有的老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家长们很好地打交道并成为好朋友;有的老师心灵手巧,可以做出很多漂亮的手工细活,有的老师厨艺很多,可以做出美味的美食;有的老师懂中医理疗,常帮我们艾灸,推拿等等,也就那时候起我开始接触了解中医。也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接触身心灵学习成长,我才开始慢慢了解自己,懂得和自己在一起。从那时候起就一直在学习一些育儿理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华德福的教育理念,七田真的右脑开发理念,但是幂幂之中自己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教育。
也许有的老师是为了孩子而接触读经教育,有的老师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把读经教育当作事业,有的孩子是因为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而走进读经教育,而我好像是毕业过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刚好有一份可以包吃住看起来也是比较简单安逸的工作我就选择了,苟且地坚持着。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很可悲的,读完十几年书后,居然不了解自己,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才慢慢懂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之前大多数的时间在为别人而活着。自己有孩子后,由于有之前的学习沉淀,让我在育儿的路上更从容淡定些?;赝吩偃フ舛尉杂谡饩洹耙磺卸际亲詈玫陌才?,人算不如天算,一切的经历都是恩典”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先育己,从此自己将走上一条不归路。
不过东西学得太多太杂就会混乱,特别是一些育儿理念还会相互打架,产生内在自我矛盾。这也许是学习的必经之路,都需要一个混沌期,去慢慢找到适合自己及孩子的教育理念。有的父母得知某种教育理念后会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甚至会对之前的行为感到后悔内疚之类的,大可不必,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相信每个父母当下给到孩子的都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在人生这条大道上,每个人都是个小孩,都是在摸索学习中前进。也许之前父母没有给与很好的教育资源,那是因为之前父母没有智慧给与。但是以后父母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我们每个人都在探索摸索自己的人生。孩子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也会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孩子拿回属于自己的力量。
不管是哪种教育理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区别不在流派,而在父母及老师的心、爱、能力。特别是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守护和支持。陪伴就是孩子在尽情尝试中有安全感,守护就是父母对孩子在安全界限中的?;?,而不是限制。支持就是支持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做他们自己。学习了很多育儿技巧,也不如真心的拥抱能给到孩子的多。拥抱是最好用的“法器”,对孩子来说拥抱就是最快乐,最具安慰性的。当孩子发脾气,难过的时候,我们拥抱下孩子,抚摸他们的后背,孩子就慢慢平静下来。孩子要的物质并不多,但更需要陪伴,用心的陪伴就是最好的爱。他们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用心陪伴,就是其它事情都放下,就只是和孩子在一起。和他们的心在一起,感受着他们的感受。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父母没有办法百分百地高质量陪伴孩子,至少给自己一点时间,哪怕只有五分钟,十分钟的陪伴时间,但是我们都很当下地在一起,真正进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去感受他的感受,也许我们对于孩子就会多一份的理解,多一份耐心。其实,现在很多家长都在假装陪伴孩子,就是把孩子送到游乐园,外面的家长都是在低着头玩手机,接着常常听到孩子在喊着,妈妈你看,也许这只是孩子一个小小地突破,但他都想让父母看到他的进步,想和父母分享这份喜悦。
当和孩子在一起时,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他们,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情绪。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允许他们去尝试摸索,允许他们去体验经历。毕竟,真理不是被教导的,而是被体验,经历的。经验就是学习。与孩子相处中,很多时候沟通无需技巧,甚至都不用语言去沟通。用语言能表达的毕竟有限,还有他们若没有准备好要接收,基本就是接收不到。就如对方的蓝牙一直都没有打开,你怎么传输对方就是接收不到信息。
都说父母给与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稳定的情绪,只有父母安心孩子才能安心。育人就育己,我们是人,难免会有情绪的时候,当情绪真的来的时候不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经由它流淌。还有平常里提升自己的能量、滋养自己,成长自己,觉察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等。妈妈开心,孩子肯定舒心。孩子的感受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强,也许你不说,但是他能够感受得到。与其假装不如真实地表达告知孩子。做个真实的父母远比做完美的父母来的轻松愉悦。比如假装在孩子面前不生气,实际上孩子可以感受得到,这样反而让孩子反而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生气是妈妈的事情,和他无关,接着自己去调整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当自己比较累能量低的时候,就不勉强陪伴孩子。如实地告诉孩子妈妈很爱你,但我暂时不能陪你,我需要时间和空间好好照顾好自己。对于大点的孩子,父母 适当地示弱,需要帮忙也是不错的主意。当我们勉强自己去陪伴时,就会有种下牺牲抱怨的种子,孩子一不听话,我们大人立马会有情绪,觉得自己都这么累了,还陪伴你,你居然不好好听话,恶性循环的种子就此种下了。
当我2012年结婚辞职到昆山后,我就暂时搁置读经教育了,甚至经典书籍都束之高阁,
对它有种敬而远之。因为我有很多的困惑没有得到解决,也许是自己的慧根不深,很多经典的内容我依然读不懂。就一直在门外的感觉,一直在岸的这一边,听别人说推开门,屋里边有很多精彩的内容,看前辈指着对岸告诉我对岸有你要找答案??晌乙廊缓苁敲悦?。看着孩子们的发呆走神的学习状态,我内心就会很焦虑这就是所谓的理想教育吗?我们到底能真正给孩子带去什么呢?我的内心一直在寻找自己认为的理想的教育,不知不觉,当时在读经过程中嗓子哑的问题就不治而愈了。
后来自己怀孕了,就只是偶尔听听经典音乐而已?;赂=逃砟罹醯寐杪璧纳舨攀亲钭萄⒆有牧榈纳?。这点没错,特别是听歌曲中,妈妈能够与歌曲产生共振共鸣,或者触动心灵的音乐,相信宝宝也是可以感受的到的。我们都说语言不仅仅停留上语言表面的意思,更多的是语言背后所要传递的那份频率、能量。音乐也是如此,不仅仅是听歌词,更多的是旋律及它背后所要传递的那份当下。
记忆中,我怀孕期间,筷子兄弟的《小苹果》红遍大江南北,我自己也常边慢跑边听这首歌,甚至边唱这首歌,整个人都是很快活轻松的状态,不知不觉时间就在听歌曲中溜走。印象很深的是六个月的时候去做彩超,小家伙居然都没啥动静,听医生的话吃了好几颗巧克力,跑了好几趟的楼梯,最后也就是在第三次的时候无意间听了小苹果的歌曲,小家伙居然就开始翻动身体。
还有怀孕初期,我突然很想吃老家味道的花蛤,孩子他爸就说那他买回来煮着给我吃会更干净更好吃,那阵子我们几乎天天吃花蛤的,我觉得那期间不仅仅是老公做出好吃的吃花蛤本身的味道,也有老家妈妈做菜的味道,更有老公亲手做的爱的味道。一道美食不仅仅有它本身的味道,更多的是记忆的,有爱的味道。我想这样的美食不仅滋养到孕妇的我,也滋养到 宝宝呢!后来宝宝出生后自然而然也很喜欢吃花蛤。常听到孩子出生后会很挑食,问一下妈妈在孕期是不是很挑食,一般都是八九不离十。孕妈妈的状态对宝宝的影响实在是不容忽视。
孕期一定是要读自己有感觉的书,听自己有感觉的音乐,胎教、早教从家长知道那一刻起开始执行都不算晚。
华德福教育理念认为妈妈不要直接用机器播放给孩子听,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妈妈的歌声就是孩子最美妙的音乐,提倡用心唱给孩子听,不用担心五音不全。后来宝宝出生后,在现实生活中,妈妈不可能一直都是给孩子读经典,唱经典的歌曲。当妈妈有时间的话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一起唱唱儿歌当然再好不过。另外一些时间也是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资源,打开国学机子,将经典书籍,古典音乐等等当背景音乐给孩子播放呀。毕竟孩子的吸收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呢?这点蒙氏教育中《吸收力的心理》也有提及,不谋而合。毕竟0-3岁的宝宝,就是100%的全方面吸收。这一点我也是有切身体会的。今年年初,我开始能量朗读一百天,在这期间我常在宝宝的旁边朗读,渐渐地,他也会冒出一句,后来甚至是好几句,让我再次意识到我需要立马给孩子营造环境。
接着在家一起床后就给孩子播放读经机,中英文经典,中外经典音乐等等当做背景音乐循环播放着,偶尔就会某首歌曲循环播放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并随心舞动身体,甚至用家里的道具来表达对这首歌曲的感觉。播放。甚至有些家长都会让孩子随身携带迷你读经机出门,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着,看每个人的情况,随心而动,我目前就只是在家白天播放而已。在家里,孩子玩着华德福提倡的木质天然的玩具,玩具越来越简单,大多都是半成品,让孩子自己去自由发挥创作。偶尔一起做家务,一起烘焙,如在做蛋糕期间,当黄蛋液和白色面粉混合后变色了,让孩子在搅拌中去感受颜色的渐变,一起动手期待成品。偶尔看看字卡,画卡等等。也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户外活动,每周二固定和一群华德福的家长孩子一起在公园聚会,结束后一起吃素食。每周六将固定和一群读经家长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每周一固定去金宝贝上早教的课程。这也许就是华德福提倡的有节奏有规律的方式,将这种方式带入生活中去。现在我依然继续坚持诵读经典,即使孩子没有规矩坐着读,没多久就走开,但他耳朵在听,眼睛在观察,妈妈到底是怎么在做的呢?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父母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这次暑假七八月份我和孩子一起参加45天的读经夏令营,毕竟才两岁多,都是大哥哥大姐姐们在诵读,而他们就在一旁玩着,儿子也在这环境熏陶着,不知不觉中经常冒出一些经典语句出来。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大人能做的就是给小的孩子营造学习的氛围,大的孩子适当引导和监督而已。我自己的心态也改变很多,更多的是看到孩子成长收获的一面,我也看到了孩子一些不良的习性之类的,但不加以批判了,允许这一切的发生。
这过程中有疑惑的是该不该给孩子过早认字呢?读经教育理念觉得孩子一目十行,甚至一目一页的能力,在六岁前读经过程中不必过于强调指读认字,而是先熟读诵读,也就是先熟读后自然而然会背诵,而不是强加要求去背诵。不过后来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学堂也让孩子识字,在每日诵读中穿插识字卡,闪卡环节。
而外面一些反宣传报道就会说私塾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这么一说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压迫孩子。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近义词语去阐述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得不感慨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而有些也会用闪卡识字的方式让孩子去认字。即使同个教育理念,不同的人演绎得将会有所不同,观念不同往往形成所谓的不同门派,如读经教育的理念,就有纯素读经,国学自然耕读,弟子规的落实等,这和每个堂主的经历及见识有关。无关乎对错,都是各种尝试,在这百花齐放的时代,大家各取所需。
蒙氏教育理念觉得不用过早给孩子识字。最基础的东西不能那用语言去理解,而只能用实物去理解,儿童认识规律,特别像编撰一个真正的好词典。里面一定有图,那是词典里最基础的东西,是儿童阶段的东西。这个词典里要解释“马”的时候,不用词语去解释,而是画一个实物马。用实物去定义了马??墒腔褂泻芏喔呓椎拇视锩挥邪旆ㄓ檬滴镏苯尤ケ泶锏?,这也是蒙氏提到在孩子掌握大量的正确概念后采可以用概念去解释概念。所以我现在的做法就是在家里实物的东西就用字卡贴上,比如就在门上贴着门的字卡,就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去认字,也有部分偶尔闪闪字卡。只是暂时认得字,先不去解释太多。
孩子刚出生时就是一个感觉体,他从嘴巴开始逐步唤醒他身上的每一种感觉,每一个器官。感觉是儿童物质身体发展的基础,也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基础。蒙氏教育注重训练孩子的感觉,尊重孩子感觉发展的“敏感期”;而华德福教育则注重?;ず⒆拥母芯?,认为孩子是中国十二感觉来认知世界、感知自我的存在,否认孩子的感觉、也就无异于否认孩子的存在。例如:学龄前的孩子是通过触感来认识大自然和这个世界的,碰到他们熟悉的或者喜欢的东西,他们就会紧抓不放,对不熟悉的一些东西,他们也可能很感兴趣,那么一定是这些东西带给他们很好的感觉,而不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或者很好吃,甚至它是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大人往往没有办法去感受孩子的感受,而是很着急地灌输教育。当孩子在很专注地欣赏感受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是否常常很急迫地告诉孩子这个是什么,或者这个是什么字。也许这时候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打断了。触感是孩子体验界限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们通过触摸体验哪里是自己,哪里是外界的。触摸是让孩子区别周围的环境、认识自己的方式。触摸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很重要的沟通方式,大量身体层面的触摸是最快溶解彼此间负面能量的方式,但孩子们非常反感带着控制能量、爱的条件的能量。带着清醒的意识去接纳和释放心理空间,用眼神触摸,孩子将会有巨大的力量洋溢出来。
此刻想到Rama老师说圣道是讲两存:一切我们都讲一个两存,是非两存,对错两存,好坏两存。在这世界上因为两存而共存因为共存而不偏。因为不偏而自然和其中,因为和其中而自然而然为其正,因为为其正而自然顺应天地,因为自然顺应天地而将通达天下,这就是中国未来的气。所以教育中也因共存而不偏。没有哪一样的教育理念是绝对适合孩子的,要的就是我们从中吸取精华,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罢了。之前就一直在寻找所谓的理想完美的教育,内心多了几分的清明。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情,更何来完美的教育呢?有的就是适合自己的教育罢了。每个教育机构,每个教育理念难免有不足与缺陷。我们要包容心去看待,每个人都是在这路上一直摸索前进,去遇见未知的,更好的自己。我们从来不以“唯一”的宗教信仰而敬仰,我们更不以“唯一”的教育理念而推广,我们需海纳百川,吸收每个教育理念中适合自己的并实行。
日记星球写作蜕变之旅,第104篇,我感恩自己每天的选择,我相信滴水穿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