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秩同窗话三代? ?(新写稿)
金弢
国家放开了三胎,我等是生不逢时,错失良机,为时晚矣!(一笑)
当年来德不到两年,女儿七岁,小学二年级,经由《慕尼黑日报》向社会公开招生,通过测试考核进入德国慕尼黑国家芭蕾学院。我们的本意是让孩子练练体型,培养气质,活动活动好多吃碗饭。她读完四年小学进入文理中学。
德国的中学分三类,根据小学最后两年的平均成绩,无需毕业考,分别进入五年制(义务教育)、七年制(未来大专、技校)和九年制中学(根据最后一年成绩,无高考进入不同等级的大学及各异专业)。女儿进了九年制中学,意味着将来要读大学,这亦是全体海外华人家长的心愿。
开始学芭蕾,每星期两个下午每两小时的训练,时间、体力丝毫不影响正常学习。往下,训练的时间和频率逐年递增。未曾料到的是,这种训练变得越来越专业,到了第八年,每周成了五个整下午,每次训练三小时之久,加上路途一小时。
徳国学制虽半天上课,但为了跳舞,完全殆失了做作业及自习的时间。更有甚者,舞蹈班逐步发展成了专业团队,得配合国家芭蕾舞剧团的演出,或演配角,或完成舞剧的前奏。每逢圣诞佳节或国际芭蕾周,须全天侯出场。
学院虽然可以出具证明,免除孩子在校两周课程,但学业荒疏在所不免,而且必须同等参加学校考试,同等计分。芭蕾学院自设中学部,那些决定了将来职业从艺的孩子可以转入此校。适逢演出,全校??瘟饺?,以配合演出,直至结束。
无疑,因为大量、长时的缺课,所学无知,课程荒废,成绩难免骤降。一次我接孩子回家,等候时巧与剧院售票员聊天,得知其原先也是芭蕾演员。她称,许多孩子跳舞入魔,只是因为喜欢,从不考虑将来的职业。而将来当配角、跑龙套是绝对的多数,明星出不了几个。
想到孩子的成绩下降,我们找女儿谈话,告知有转校的可能,但她不愿失去同学好友。我们明言:“我们把各种情况都让你知道,是为了帮你做参谋,但会绝对尊重你的意见,这事关你的将来。现在你面临的选择是想继续跳芭蕾,但又不愿转校,而成绩不断滑坡,势必影响日后进大学。如果你自信将来能成为国际明星,继续跳芭蕾我们不反对(据说一万才出几个),那就得转学。往下除了学好德语,其他数理化无足轻重,潜心学芭蕾为上,来日当个明星也未尝不可。你可以不马上表态,考虑两周,然后根据你的决定,我们再作下一步的安排。但若现状一成不变,结果是不郎不秀,这是我们做父母所不愿意看到的。”
两周后孩子觉得我们言之有理,决定以学业为上。其实我从旁已咨询过教练,得知孩子们入芭蕾学院时有过体检,有些孩子将来的身体发育,骨骼会过于粗大,适应不了大明星绝致的舞姿,当个三流的跑龙套,相去我们的期待。
孩子的智商不低,身为外国人,德语学了不到一年,通过医生智商及语言测试,破格提前入学。她在班里的作文,老师拿来作范例,并对德国孩子说:“她还是外国孩子,你们看看她的德语!”
我们自小培养她的阅读兴趣,据自身的学语言经历,深知阅读会给语感带来优势。她数学也是拔尖。进大学前,班里成了年龄最小的,每年的淘汰,三个班最后并成了一个。
这样,孩子毫无怨言地主动退出了芭蕾,集中精力读书,毕业成绩优秀,有资格学医,而且全德国大学及专业可任选。她择定慕尼黑大学,这形同我们的北大,学医专业,后来成了外科医生。现在想来,我深感当时征求并尊重她的意见是何等地重要!
我回忆这些,只因为某些经历或有参考价值。我们自己已没有丝毫可炫耀的东西了,不时觉得自己已是过景,昔日风光不再,那都是八十年代的往事。眼下适得随遇而安,名禄无求,只想了却心仪已久的文学梦。同时因响应群里的话题,给当年的高中同窗提供一个参照,别无他意。
其实,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做家长的不必操之过急,不要出乎寻常地望子成龙。违背自然的催生必定会错。在孩子仍然蒙味无知时强迫背唐诗,到后来该学的时侯他就没了兴趣。据说以色列人培养下一代的成功,不是他们对孩子施加学习压力,而是让他们首先尽兴、自由地玩。孩子玩够了就会回过头来自觉学习。待多一点人生的经历后,会更有利于他们准确地把握自己将来最适合干什么。
每个孩子的开窍都需要有个过程,有的早些,有的晚些,这不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在孩子尚未对某个方面明显表现出兴趣前,不必强制,无需生硬开导。孩子的灵感自然会来,有适当的启发足矣。而这种灵感往往会产生在一瞬间,并对此的热衷会陪伴一辈子?;匾渥约旱耐庥镅б岛椭丈耙?,始于对外语的好奇,灵感就发生在一刹那,从而坚守一生,雷打不动。
早年文革尚未开始,正读小学三年级,一日见邻家一初中女生在学俄语,颇感兴趣,觉得同一样东西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既神秘又诡异,像是一种密码无异;不懂的人一窍不通,只能蒙然无知,遂一下子对外语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这种兴趣变成了执着。到了初中有了英语,便是爱不释手,百学不厌。课堂所学跟不上自己的要求,开始私下往后自学。老师讲了肯定式,自学会了否定式。而对各种方言同样也是兴致勃勃。去义乌做小工,就说义务话; 去农村插队,就学乡下话。外校毕业会了英语,离校后还自学日语、法语、西班牙语。这种酷爱,都基于孩提时一瞬间爆发的热情。
这种自觉性往后压倒了其他所有的兴趣。我家祖上从未有学外语的,家人也未曾给我任何启发,仅归功于自发的灵感。一旦喜爱上了,就是一辈子,而且从不觉得苦,更是一种享受。
譬如下乡当了知青,尽管当时“读书无用”盛行,但抱定外语情有独钟、乐此不疲。这种精神上的享乐远超物质。农忙“双抢”,中午只有一小时的吃饭时间,主食米饭在知青点是现成蒸好的,为了挤出时间读英文《北京周报》,省下做菜的时间,泡碗酱油汤打发下饭,利用吃饭时间自学英语。更重要的是,这种主动性从一开始就是自发的,不是因为来自他人的强迫。孩子自选爱好,会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的自尊。
加之,有了孩子的自觉,一旦学有所成,他会将这种成功首先归功于他的自觉行为,并为自己感到骄傲,这很有助于自信的培养,这对他往后的人生会是更大的鼓励与鞭策。让孩子深感自豪,效果往往远超不受人待见的“诲人不倦”,后者只能事倍功半。同样的成功,若是家长的逼迫所致,孩子会缺少成功感,觉得功劳在于父母,就会觉得兴致索然。这将不利他日后的自尊与自励,更会有损其成人后的独立、创业。
家长不时地在孩子面前显得自愧不如,会给孩子增添自信,这是最大的无声鼓励。当他觉得自己是家中的佼佼者,他会努力维护自己的优势,并变得更为出色。有时一句表扬话会激励他一辈子,让他终生铭记,不懈一生。贫家出贵子的道理,或正寓于其中。
眼下国内老人带三代,是个普遍现象,而作为孩子的第一接触者事关重要。直接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决定他的一生,不能小觑。如若我们曾因忙于生计在二代上不尽人意,现在对三代的教育不免是一补偿。
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各有千秋,忌讳千篇一律,切忌模仿、攀比。成才之路千万条!不能强求,不要学样,根据个人特质,行行出秀才。他山之石虽可攻玉,但仅为一个参照,前提一定要孩子自愿,要他自己喜欢,这样才有裨益,有如笔者年轻时对外语爱者不毒,耽古笃学,乐此不倦。
让孩子自作定夺,不光是对他的尊重,也是赋予他一种责任感,让他从小有一份担当,对日后的成功会受益匪浅。
如果从小把孩子当作大人来对待,那么孩子从小就是大人。
区区只言,旨在抛砖引玉。
2021年10月3日? 德国慕尼黑
作者简历及部分作品
金弢,字有根,1974年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毕业,插队落户浙江桐庐儒桥村,1977级考入北外德语系,1981级北外德语读研。1985年1月进文化部, 1985年3月进中国作家协会,任职作协外联部,曾历次参与组团王蒙、张洁、莫言、路遥、鲁彦周、高晓声、从维熙、张抗抗、公刘、邹荻帆、王安忆、北岛、舒婷等等作家并随团出访德国及欧洲诸国。八十年代末获德国外交部、德国巴伐利亚州文化部及欧洲翻译中心访问学者奖学金,赴慕尼黑大学读博。现居慕尼黑;
主要文字及译作有: 长篇小说《狂人辩词》、《香水》、《地狱婚姻》、2013年编辑出版德文版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集《空的窗》,由德国Spielberg出版社出版,并于德国、奥地利、瑞士三国同时发行。全书篇幅达三十五万字,共504页,宽版,被收入的十二位作家及作品为:陈染《空的窗》、陈建功《找乐》、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等。2021年7月于该同一德国出版社翻译出版东西的长篇小说《后悔录》;
八十年代发表翻译及作品:《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诗刊》、《长江文艺》、《钟山》、《百花洲》、《文艺报》、《中国妇女报》等等,已发表20多位德语作家作品的译文;
来德三十二年,在德创业二十二年,文学创作及翻译辍笔三十年。三年前,金盆洗手,回归文学,写就新作及翻译九十余万字。至今笔耕不??;
几年来文字散见欧洲等各大华文报刊; 《欧洲新报》、《欧华导报》、《德国华商报》、《洛城小说报》等。
近年来纸媒发表:
01· 《圣力姑娘》(小说)(广西文学,2019年第7期);
02· 《保罗?策兰杏仁诗译及后记》(南方文学,2019年11月刊);
03· 《痛忆路遥》(三峡文学,2019年12月刊);
04· 《走向世界的漫漫长路》———德文版《空的窗》走过漫长曲折(南方文学,2020年第1期);
05· 《香水缘和我们的八十年代》(南方文学,2020年第5期);
06· 《街坊陆游》 (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文学,2020年第11期);
07· 《莫言往事》(北京文学,2020年第12期);
08· 《记忆里的王元化》(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2月期);
09· 《话说莫言———时空跨越三十年》(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2月期);
10· 《两位同胞》(中国法治周末 2021年1月刊);
11· 《冬日里的长尾》(小说)(向度文学,人间故事,2021年1月期);
12· 《我和库恩》(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2月期);
13· 《格拉斯和他最后的诗》(中国法治周末2021年2月刊);
14· 《老黄》(小说,贺州文艺,2021年第一期);
15· 《二叔分瓜》(小说,贺州文艺,2021年第一期);
16· 《汉学家库恩诞辰137周年,忆与其遗著的一段缘》 (中国法治周末2021年3月刊);
17. 《春风十里荠菜鲜》(散文,恋爱、婚姻、家庭)2021年第4期;
18. 《德意志思考》(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四月刊);
19. 《回忆施瓦茨》(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五月刊);
20. 《我阴差阳错进作协》(南方文学,2021年第三期,双月刊);
21. 《岁月》中篇小说 (四川文学,2021年第七期);
22. 《我的香水缘》 散文(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5期双月刊);
23. 《小个子男人》 翻译小说,德国: 冯·席拉赫(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6期双月刊);
24. 《朋友》 翻译小说,德国: 冯·席拉赫(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6期双月刊) 等。
2021年月10月3日 德国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