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永澄老师三节课,就有种拍大腿相见恨晚的感觉。哪是什么干货啊,明明就是扒心扒肺地把所有的专利啊秘方什么的,统统教给你嘛。他不仅教你方法,教你底层的思维,教你操作的步骤,还教你需要调整怎样的心态。有时候,那个用心良苦啊,细心叮咛啊,生怕你陷入平庸而不自知,生怕你知识焦虑而囫囵吞枣,生怕你陷入细节而不统领全局。他不仅早上睡眼朦给我们苦口婆心地讲课,完了,还像个伯伯一样在群里热心解答问题。嗨,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才遇见呢。啧啧啧,让我献上一首手语版《感恩的心》,发自肺腑地感谢永澄老师!
感谢完毕,我来谈谈听了三节课后,感触最深的一个关键词——结构性思维
永澄老师在检视阅读中提到,我们需要培养“结构性”思维,就是知道这本书是以怎样的逻辑构建组织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整本书有种俯视感。接着,他举了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我们很多人在读书时,总会掉进一个叫做“细节”的坑,然后读着读着就把自己绕进去了,读着读着就渐渐地松开紧握的小手,把这本书搁置了。好嘛!这说的不正是我自己吗。所谓醍醐灌顶,我那一刻真的深刻地体会到了。哎,反思自己,不仅在读书上容易陷入细节的陷进,其实其他方面,我也是这样的。
在工作上,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埋头苦干,说明这个人多么值得表扬和称赞。可是,这一刻,我觉得“埋头”这个词绝对是充满讽刺意味的词语了。埋头,是什么,就是面朝土地背朝天哪,干活的时候,可不管什么时间干的最好,什么人可以帮我干,可不可以换个工作干,我是谁,我有擅长什么,这份工作跟我有什么关系,等等。所以,在埋头前,先抬头,看周围的人事物,看自己的言行和目标。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达成什么目标,非常非常重要。“忙碌”和“埋头”都是一种刻苦的假象,是一种盲目的自嗨罢了!这两种现象都造成一种思维的洪流,冲的我来不及思考什么才是重点,什么才是大局,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
仔细想一下,结构性思维提醒我们要调整做事的方式:先想后做!对,这个很重要。接着,我们需要思考怎么想的问题了。我的理解是,想关键问题,想多方面的关系,想whw黄金圈思维的问题,想本质的规律层面的东西,想时间之后的问题。
我静下心来,梳理了一下工作,希望形成结构性的思维。
最后,再次告诫自己别再陷入自嗨的努力中了,抬头看看天,或者爬上高处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