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子木的分享《可怜的我? 可恶的你》,关于人际关系,自我特质,边界感……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关于边界感。与人相处的边界感,当然也包括与丈夫,与孩子之间的边界。如果工作上的烦恼,来自于内心不够笃定的高情商缺失。那么家庭上的烦恼,与丈夫的分歧,教育孩子的焦虑,就来自于这重要的边界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别人的人生课题不应该过多干涉。守住边界,守住自己的位置特别重要。
有些话,能入耳入心,是因为与自己内心渴望相符。所以,当你以为费尽心思,强加于别人身上的意志话语,只会使自己徒生烦恼,其实并无裨益。
当别人,真真正正的通过体验刺激感受,内心觉得需要改变时,你说的话,行为,才会真正起到有益的作用。
所以,不合时宜时,自己最应该做的是,守住边界,守住自己的位置,保持中正。
想起近日发生的一件事:姑娘学校举行红领巾共抗疫活动,要评选一些奖项。一看到消息,我第一反应是,要报名啊,因为我觉得姑娘很符合评选条件,这个小小的奖项,是可以某种程度上激发姑娘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因为当时,上报资料时间紧急,来不及和姑娘沟通,我就自作主张,把资料提交给老师后,晚上见到姑娘才说,我给她申报了这个奖项。姑娘不置可否,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是错误的,越过了孩子的边界,替她做决定。
后来,奖项发了,我并没有从姑娘眼里脸上看到任何喜悦,更别提正向鼓舞了。甚至,奖项是我从学校公众号自己看到的,而不是从姑娘嘴里兴奋说出来的,奖状也是后来我追问下,她随意翻出来的。更可笑的是,我当时还想发朋友圈晒奖状。在那一刻孩子眼里,我可能只是一个喜欢炫耀自己教育成果的可笑妈妈吧。
这场全是我自以为是的事件,在听到这节关于边界感的分享后醍醐灌顶。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必须要经历自己体验试错的历程,任何越过边界,妄图强加于孩子身上的行为,都是愚不可及。结果只能是,期望的结果不会出现,而自己也徒生焦虑。
教育孩子成长路上,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反思。一起陪伴成长,给她多多的爱,尊重,认可,引导,鼓励……而时时提醒自己,保持边界感,不过多干涉另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成长历程,更多时间精力用在,活出更好的自己,用生命影响生命,才是最靠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