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理,古人称之为“道”,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从春秋起,便为此争论不休,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庄子则说盗亦有道……
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鱼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但我们也如同鱼离不开水一般,无法脱离道而存在。许多人参悟一世,或许只得其百分之一的精髓,而我们,却可在诸子百家的典籍里,知道、明道、得道、守道。
1孔子——为人之道
1.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2.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3.变通,是人生的万向轮。
“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4.不要做自己心灵的绑票者。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5.欲成大事恰恰要看淡得失。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走向大成功的路上必有大摔打,看淡得失便会增强承受能力,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不会因为外在的干扰而迷失自己。
6.做事要有分寸感。
一个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个做事得体、说话微妙,言行进退有度的人,在刚柔张弛之间透出一种力量感和智慧感。这样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会走得顺风顺水。
处高,处低,居安,居危,孔子都能告诉你,怎样真正为人。
2老子——处世之道
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则也应是人的行为规范,应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人类应“ 放德而行,循道而趋 ”,“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
1.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砗袢蚀?,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2.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北游尬灰晕锢燮湔?,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毁系于心,荣辱劳其神,从而达到哀乐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遥境界。
3.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为人处事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柔顺自然,持中和之道,无过无不及。虚则明道,柔能克刚,不盈则弊不新成。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
3庄子——养性之道
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1.顺应自然
鲍鹏山曾这样评价庄子说:“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的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茫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自然的天籁?!?br>
2.崇尚自由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无忧无虑的“游”,而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抛开外物,翱翔于属于自己那一片天地,尽情的“游”。庄子追求的不是仅仅为了蝇头小利而落得“心为形役”,而是追求高境界的“放浪形骸之外”。
而庄子所说的自由,不是无道德约束的任意的胡作非为,而是在“道”的基础上的一种洒脱的人生观。身心不为外部的事物所奴役,灵魂脱开自己的肉体便纯净简单。
3.坚持人的本性
庄子认为:人的心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外在的羁绊和刻意的锤炼。
而违反人的本性的一面是禁锢人的个性,束缚人的本性。但无论在现代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有束缚人身心发展的例子,而可悲的是,这些例子还不胜枚举。
4.抵制贪欲、淡泊名利
鲍鹏山在他的《寂寞圣哲》中对庄子的这种超脱的行为评价到: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