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赵小册 ?图丨网络
01
这个世界有两个样子,一个是本来的世界,一个是每个人内心的世界。
面对同样的世界,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就像美图软件里不同的滤镜一样。
不知道大家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总之我的内心世界时?;嵊兄刃蚋腥笔У那榭?。
如果说这个说法有些抽象的话,那就举个例子,比如每天的洗漱、每天的刷牙洗脸,我总是能拖就拖,一直拖到忍无可忍的时候,才匆匆的、不情不愿的去做。
这么做无疑是不舒服的,但又不能在心里明确这不舒服的原因,只是有一种失序的、混混沌沌的感觉。
02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几年前就买了,所幸搬家的时候一直没舍得丢掉。
虽然一直看不懂,但却一直带着。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不止一个朋友提到这本书,于是又生出些许好奇,就重新把它翻了出来。
人和书也是有缘分的吧。几年前,我对它完全没感觉,总觉得晦涩难懂。
但几年后,因为某个机缘重新翻了几页,却觉得里面的话句句妥帖,句句是在说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开头提到有一位做财务分析师的女士,想纠正工作拖延的习惯,于是来咨询。
可咨询下来总是找不到问题的症结。
后来咨询师发现,这位女士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做自己喜欢的,然后剩下的就拖延。
比如吃蛋糕的时候,她喜欢吃奶油,于是就总是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
比如工作的时候,在上班的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的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的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
咨询师建议她先去解决麻烦的差事,这样在剩下的时间里,其它工作就会变得相对轻松。
考虑她学的是财务管理,咨询师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
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
这位女士很认同这样的观点,并且也试着执行。于是她从以前的失序感,慢慢找到了内心的秩序感。
03
如果说这是西方对失序的一种解读,那我们东方对失序也有一种解读,充满了禅学的味道。
禅宗里有个小沙弥的故事,流传很广,你可能也听说过。
说的是有个小沙弥,总是一直追着师父问:“什么是佛法大义?”
老和尚就回他:“你今天吃饭了没有?”小和尚说:“吃了”。
老和尚说:“吃了,那就去洗碗。”
这就是禅宗。吃完了饭,就去洗碗,这就是生活的秩序,也是真正的修行。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修行呢。
04
手里的书还是翻开在咨询师咨询的那一段;老和尚对小和尚讲的那句话,“吃了,那就去洗碗”,也如在耳边。
其实不管是书里咨询的女士,还是故事里的小和尚,他们本质上都是在寻找内心的秩序感。
从古到今、从中到西,很多人都在慢慢摸索内心的秩序感。我在摸索,相信我的读者们也有很多人在摸索。
但这不应该仅限于眼睛看的书,以及脑子里联想的故事,关键还在于动手去做。
我现在就是陷在最后一步。是的,眼前就有一件事,马上就要做饭了,周末不是要用心的去做顿饭吗?
但人坐在椅子上,就跟椅子有吸引力一样,总也抬不起身;而且即使抬起了,平时到了厨房也是慌慌乱乱的。
但那两个故事好像在说话,穿过文字、透过意识,冥冥的在说话。那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于是我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呵呵,对于我来说,这的确是历史性的一步。
05
在手机里点出了蒋勋的音频,放在厨房门口的小凳上。于是一边做饭,一边寻找秩序感。
一样一样的洗菜,一样一样的切菜,然后感受不同食材的不同质感、不同味道。
豆腐的软,栗子壳的硬,冬瓜和土豆切起来的手感也是不一样的。
红枣和枸杞在水中慢慢的绽开,玉米的黄和番茄的红衬在一起,颜色也格外的亮眼。
耳朵里听着蒋勋的声音,眼睛里看着这些食材不同的色彩,手里感受着不同的触感,鼻腔里也能闻到它们各自的清香。
这种有秩序感的感觉,真的很好。
如果说没有秩序感的时候,心里就像有凝重的云罩在天上,散也散不开的感觉。
那有秩序感的时候,心里的天空就像王羲之“兰亭序”里说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这就是我那天准备的食材。虽然还是正在进行中,没有完全准备好,但当时的那种秩序感却是一下子就记得起来,能感受得到的。
06
花开有秩序,日升月落有秩序,四季的流转也有秩序,大自然的秩序让我们心安。
诗词有秩序,音乐歌曲有秩序,就连文章的起承转合也有秩序,它们的秩序给我们以享受。
其实不管多么天马行空,艺术也总有它内在的秩序在,就像大自然的秩序一样。
那关照一下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我们的内心,有它的秩序感在吗?
来自:赵小册(yinhuaton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