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界,“中德班”是个近乎传奇的存在,被称为中国心理治疗的“黄埔军校”。
不仅是因为他们极高的入场门槛、严谨的培训设置、超长的受训时间,更因为第一届“中德班”学员如今已是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中坚力量。赵旭东、张海音、刘天君、李孟潮、徐钧、薛伟、施琪嘉……即便你没有学过精神分析,相信这些名字你也不会陌生。
这些人合写了一本书——《我的心理治疗之路》,我第一时间买了一本。
在这本书中,首届“中德班”的15位学员每人撰写了一篇长文,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让我惊喜的是,他们不仅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更康概分享了从业几十年的心得、经验与教训。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他们的诚意、他们的思考和智慧。
读完本书,我们可以理解到,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实属不易,借薛伟的话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1、见自己:英雄的起点
在心理咨询师群体里,有句调侃的话:每个心理咨询师,自己本身都有点病。正所谓,久病成良医。
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他们对自己有着较为敏锐的觉察,觉察到自身某种问题的存在,于是一路追寻着这个问题,抵达了人心深处。而后,他们会想去帮助有相同问题的人,从自助走向助人。
可以说,对自己的觉察,是心理治疗之路的起点。
正如书中赵旭东所说:助人者先自助……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视野和格局,知道我们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张海音认为,“成为心理咨询师有一个潜在的动机,即通过这样的工作,弥补自己潜意识中的内疚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也修复了自己的内疚情感”。
邹政将咨询师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需要修通的地方,她说:“成为心理咨询师不一定是为了助人,自助也是非常重要并且有意义的事……当你帮助自己有了自我之后,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别人才能把你当回事。”
我亦有类似感受。那时在北漂,按部就班地工作、加班、升职,人生似乎一眼看得到尽头。心中某种“不对劲”的感觉开始萌芽,渐渐发展成一片黑暗森林。
后来辞职回家,误打误撞考了心理咨询师,从此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与体验,那份痛苦展示出真实面目: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伴随着人生无意义的“存在主义焦虑”。
在自我接纳中,这份焦虑最终被炼化成一种安心,而我的生命,也因此有了安放之所。
那时我写道:每个人都是一盏灯,在出厂时多多少少都有坏掉的部分,我们只有认出自己,修通自己,才能最终点亮自己。此后,灯才能化为光明,照出别人的位置。
2、见天地:英雄的成长
如果说“见自己”是向内的追溯,见天地则是向外的探索。
在这条道路的第二阶段,我们需要不断求索,将人心放入大千世界,发现它的规律,理解它的广度。
本书的每一位咨询师都从自己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许是一种新疗法,又或者是一个新的角度。这种相遇是偶然,更是必然。
比如刘丹老师,小时候她的家庭经验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来自妈妈的家庭,一部分来自爸爸的家庭。这两个部分给她的体验全然相反,妈妈的家庭特别清晰,爸爸的家庭却像一个秘密。因此,当她遇到家庭治疗时,就义无反顾地扎进这个领域之中。
这也让她得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心理治疗:“在个人化的理解之外,从家庭、家族、历史、文化、经济各个方面来看对家庭成员的影响,这些影响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解决和决定的。”
刘天君老师,本行学的是中医气功学。后来,他接触到心理学中的行为医学和催眠。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他发现了东方与西方的治疗技术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差异。西方技术是问题取向,东方则是境界取向。
他以冰山为例,假如心理问题是冰山,西方先研究冰山是什么样,然后找到对应的锤子去打碎它;东方则不太在意冰山的形状,而是通过提高海水的温度,最终融化冰山。正是在这样的见地之上,刘天君老师融合东西技术,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移空技术”。
想要“见天地”是需要一点金钱和时间的。邹政说,“做心理咨询不能太穷,如果物质上太穷,精神上就会太落魄,这样就不能帮助来访者”。
我个人的求索之路已经7年,为了参加课程,向北到过北京,向南跑过深圳。为了充实和提升自己,每年要买约100本书。还要静心、要锻炼、要学一点佛学,这一切,都需要持续地耗费金钱、时间以及精力。
即便是这样,也不敢说自己达到了“见天地”的境界,能体会到的,也只是自己变得淡泊了些,对他人变得理解了些。
3、见众生:英雄的回归。
见众生的阶段就像英雄的回归。
如同一个僧人,在云游四方之后参透了世间的真相。他带着这个真相归来,以一种智慧的方式将它传达给他人。
薛伟对“见众生”的描述是:“自我再次回到个体性身上,依然能以个体性状态来表达自己,同时心里有天地的感觉。当个体能够理解所有维度,又能在个体维度给予个体化照顾时,就是见众生”。
“见众生”的咨询师,能够建立安全而充满信任的“关系”。心理治疗,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关系里开展工作。施嘉琪说,“在对心理咨询起效的七个因子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关系”。
马丁布伯说:我与你只是瞬间,我与它无刻不在。这是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关系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只有“见众生”的咨询师,才能创造灵魂与灵魂的相遇——“人与人”的关系。
“见众生”的咨询师,能够有效地处理来访者的“移情”。他会看到来访者未完成的需要,能在共情、理解的氛围下,对这些需要一一做出合适的反应。正如徐勇所说,“他能以过去不一样的方式,帮助来访者获得免疫”。
“见众生”是咨询师的最高境界,他的“存在”即是一种治疗。
读完本书,我对心理治疗产生了这样一种憧憬:在咨询中,我不仅能够自我觉察(见自己),还能够充分解读和理解到来访者的心理规律(见天地),并对不同来访者的不同心理阶段采用不一样的反应(见众生)。
这会是我一辈子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