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351
卷八·禁服第四十八
5/6
原文: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原文译文对照:
~~~~~~~~~~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的脉搏比人迎大一倍,乃是足厥阴肝经受??;大一倍且频率急躁的,乃是手厥阴心包经受病。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的脉搏比人迎大二倍,乃是足少阴肾经受?。淮蠖肚移德始痹甑?,乃是手少阴心经受病。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寸口的脉搏比人迎大三倍,乃是足太阴脾经受?。淮笕肚移德始痹甑?,乃是手太阴肺经受病。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
寸口处脉搏盛实,则说明阴经领域有实证,即阴盛,体现为腹中胀满、寒滞中焦、不能消化饮食等证候;
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
寸口处脉搏虚弱,则说明阴经领域有虚证,即阴虚,体现为阴虚内热、大便中含有未被消化的食糜、少阴经(心经和肾经)气虚、尿色变黄等证候。
紧则痛痹;
寸口处脉搏紧绷、坚实、节律清晰的,是阴经领域有痛痹病(动脉栓塞引起的各种疼痛、逆冷、麻痹)的证候;
代则乍痛乍止。
寸口处脉搏节律不齐、动力不匀的,其阴经领域的病所有时痛时止的特点。
盛则泻之;
凡寸口处脉搏过于盛实的,就是阴经领域的实证,即阴盛,要用泄刺法泄出受病阴经里的病气;
虚则补之;
凡寸口处脉搏过于虚小的,就是阴经领域的虚证,即阴虚,要用补刺法补足受病阴经里的正气;
紧则先刺而后灸之;
寸口处脉搏紧绷且有痛感的,因紧为寒象,故要先以针刺,以使受病阴经通畅;再用灸法,以去除受病阴经之寒邪;
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
寸口处脉搏节律不齐、动力不匀的,则须在放出阴经领域之瘀滞经段的瘀血之后,再以药物调治;
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
寸口处脉搏虚陷不起的,必有寒血瘀积凝结于阴经领域,则无须先刺,宜直接应用灸法温补相关阴经;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寸口处脉搏既不过盛也不过虚、却有阴经领域病象的,则其既非邪气过盛,也非正气过虚,乃由本经脉管受病而引发了经气运行失常,当治疗本经脉管的病位之所在。即阴经之脉管自身发生了病变,须刺治受病阴经的病位所在之处,叫做“经刺”。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
寸口处脉搏比人迎处大四倍的,此谓阴脉过盛,其中凝血栓塞过多,造成动脉血无法流动,如同体内阴经被关闭,其中气血无法运行,这种脉象叫做“内关脉”。
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内关脉象出现,意味着阴脉(动脉血)独盛于身体内圈(动脉栓塞等)、并自身体内圈闭阻内圈(动脉系统)与外圈(静脉系统)的气血循环,即由于动脉栓塞而阻断了阴气(动脉血)与阳气(静脉血)的交流,严重时会导致脑溢血、五脏六腑出血、呼吸困难、偏瘫等,属于无法治愈且有可能短期内死亡的死症。
动脉栓塞有脑栓塞(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肺栓塞(呼吸困难及气促、胸痛、咯血等)、下肢动脉栓塞(患肢疼痛、感觉异常、远端肢体冰冷感)、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突发的剧烈腹部绞痛)等。
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凡治疗阴经领域的疾病,必须详细审视寸口处脉象的动力特点以及造成这种动力特点的原因、仔细按切受病阴经的干流及支络,明察其疾病属于阴经领域的寒性(阴虚)还是热性(阴盛),从而能根据体表的阴经特征,来判定体内脏腑的病变情况。
~~~~~~~~~~
老黄历择吉,2024.12.10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50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