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CEO简叔前几天说的数据,简书社区平台创作者已达100万人,几乎每两秒钟,就有一篇新的文章在简书产生。
然而,写作,从古至今,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对于写作小白来说,99%的人走到最后也成为不了真正的作家。
即便如此,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还在写作?依我看来,有内因外因两点。
一,内心驱使。爱好亦是追求。
写作没有什么高深,这其实也是一种爱好,是内心的驱使和选择。正如你喜欢绘画,他喜欢健身,有人就喜欢写作。
说我手写我心也好,说不平而鸣也好,总之,写作是一种抒发,一种表达方式,抒发情感,审视自我,评古论今表达对人事物的看法。
人的大脑瞬间就有万千思绪,能即时说出甚至写出的不足万一。这些思维活动如流星一般短暂即逝,记录无疑是最好的呈现。
朋友圈最近刷屏的《我是范雨素》,无论是否有自媒体背后操盘,无论有多少毁誉加身,都不可否认,范雨素以育儿嫂的身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文章,这是她的自由更是她的权利。
写作者可能会有天赋不同,但绝无贵贱之分,在写作面前人人平等,写作的大门为每一个爱好她的人敞开。只要你想写,随时都可以动起笔来。
前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纸质书阅读已开始回归,占到七成以上,人年均读书量增至7本以上。先别管读哪类的书,个人认为这个调查比较靠谱。
随着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的盛行,明显感觉到身边追求自我管理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正能量节目的热播也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力。
对普通人而言,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让自己跟得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而读书和写作正是当下社会抵制浮躁并自我成长的极佳选择。
二,外因诱导。有需求就有市场。
举个例子,我们去公园或植物园玩,经?;嵊龅讲蝗鲜兜幕?,每当这时心里总想知道它的名字,恨不得有个植物学家在身边,告诉这是什么花什么草。后来有爱花的朋友陆续推荐一款识花神器APP,用法就是对准你不认识的那株植物,拍个照片上传,软件马上帮你鉴定,告知它是哪种植物。我了解功能后果断下载。你看,有需求就有市场,只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你就有了价值。
如今随着网络、电子媒体、智能手机覆盖面越来越广,光说在有几亿用户的微信平台上,看文章的需求就明显多了起来。为知识付费的观念渐入人心,变现也是平常之极。相较以前写作的门槛越来越低,写作的人也多了起来,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写作并发表变得如此简单。
当然,现在的用户读者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喜欢就关注阅读你的文章,不喜欢就二话不说直接关闭或取消关注,假设你没有一丁点价值上的输出和思想上的启迪,别人为什么要浪费几分钟的时间看你的文章?
受此影响,对于在公共平台上的写作者而言,要说没有一点为名利的驱动那是假的。如果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写,不作任何发表,那其实只要写日记就好了。只要你公开发表文章,即便是表达观点或授人以渔,都是想获得读者的认可或反馈,扩大影响,非名即利。而这绝不是宣扬功利化写作,只是说出一个现阶段无人能忽视的事实。
只有真正弄清楚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明白三点:
一,付出不一定会有对等的收获,但想要收获之前,必须得先付出。
这个道理很简单。举例说,前几天,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去世,引发众人追思狂潮。对于70后、80后来说,几乎没有不受这部电视剧影响的。那些熟悉的角色、那些熟悉的歌曲,带给大家的是童年的回忆,韩寒、李健都喜欢唱《女儿情》这首歌,打动人心的其实是伴我们成长的情怀。
杨洁接受采访时曾说,拍《西游记》这部电视剧,用六年的时间拍25集,追求的是艺术。并没有去想追求名利,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先给予观众最好的艺术奉献,结果反而得到观众最热烈的反馈和好评,所以这部电视剧后来才能热播三十年长盛不衰。
写作也是同理。这是一个全民写作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用户至上的年代。在没有取得成功之前,没有任何收获之前,你得记着,必须先要持续不断地付出。了解了这点,你才能坚持下去而不至于掉队。
二,千万别着急盲目攀比,要以自己为衡量标杆,每天进步一点点。
号称100万的创作大军,其实起码有一多半还属于写作初期阶段,我们多数人也都正处在这个阶段。在这个时候,你千万别着急更不要跟别人攀比,古典说过,生涯能量守恒让我们有机会看清楚与人攀比是件多么愚蠢的事情。看到一些大V,动辄百万粉丝,文章都十万+起跳,赞赏广告频频,关注这些只会让你心急如焚,更加不能静心写作。
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但绝不是一个亿。要跟自己比,慢慢去死磕去摸索,不要原地不动甚至后退,只要你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明天要比今天有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累积下来自然会效果惊人。这个小目标可以是:我这个月要读完四本书??梢允牵何乙赐炅狡拇蚰ス奈恼?。这种小目标很容易达成,而且还容易给人带来满足快乐和持续下去的动力。
三,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何况你怎么知道自己就一定不是那1%呢?
写作需要天赋,但更需要强大的信念毅力去坚持。
这些例子我们知道的太多了,
司马迁,身受腐刑却隐忍发力,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老舍也说过,“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p>
在没有收入,没有喝彩,孤独写作的道路上,更多的是一种坚持。只有这种精神的力量才能支撑着他们走到最后。
只是,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同时代近距离的人往往看不出他们的价值。历史上杰出人物生前无闻,死后哀荣的例子太多了。然而只要毕生心血创作出来的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和沉淀的作品,都注定会流传后世。
因此,在写作的道路上,哪怕或许有99%的人最后果真因各种原因而失败,你怎么就笃定自己不会成为那1%的成功者呢?
不管是为了什么,只要想通了认准了写作这件事,勉励自己、相信自己,坚定地大步走下去!
END.
我是杜微尘,读想读的书,看想看的风景,写想写的生活。喜欢请关注我!
转载请务必联系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