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儿子的影评习作。
由一首改编的诗作引入对凡高的印象,由对艺术的了解展开影评,从个人感观、对油画的理解、还有对电影与油画之间表现力不同的感悟,来表达真实的观后感。
这是真正写给自己看的观后感,没有目的、也不为呈现,所以其思想就显出可贵的自由来。
自由、真实的表达,带着克制的成熟感,让我感到几分意外与惊喜。
或许孩子的成长,总在父母不知道的地方。
但做父母依然为此而感到喜悦。
看到你画的太阳,
我们感觉到它在散发着骇人的光热巨浪;
看到你画的麦田,
我们感觉到他们在朝着最后的绽放努力;
看到你画的苹果树,
我们感觉到种子正为结出果实而奋进;
看到你画的男人,我们领悟到他滔滔的一生;
而你,
没看到我们。
为了看懂这部片子,特地了解了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画作,并且简略的看了梵高的生平。
在看了预告片后,很好奇电影将如何把既定的事实藏在疑惑中,以抓住观众们的眼球。
另一个感受就是这风格怕是会让观众吃不消:不论是画风还是人物形象,都有莫大的距离感。虽然不大看好这次的观影体验,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走进影院。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的时候头有点晕,满是油画且不像照片中真实的人物刚开始的确吃不消。
不过意外的是十来分钟下来便适应了,不知是否心理作用在捣鬼,竟闻到了颜料的气味;
其实我看的时候是有些分神的,因为坐在相对比较近的位置所以关注点会在油画的笔触上,可以看出这里面的每一帧都是亲笔画出来的(画面黑白时曾一度怀疑过这一点)。
非常钦佩这些画家的技术,尤其是人们嘴里吐出来的烟根本难以分辨是画与否。
当然修改过的痕迹在连续的放映中暴露无遗,比如每次人物走动或轻微的小动作时四周便会有比较大的改动。当然这是油画动画的一个特点。
镜头给到《繁星》和《稻田》时,可以看出画家们以及导演通过这一特点让电影有了动感。
比如在主人公推理的时候背景中的稻草多了很多的笔画,看起来就像风在吹着却看不出方向。随着bgm中弦乐的声音愈加沉重响亮,透露出惨重的气息,整个氛围不亚于其他高质量的非油画电影。
这里再吹一下画技,画作沿用的后印象派主义风格让画面显得朦胧却不失细节。
文森特眼角的泪水,医生微微皱起的眉头,酒吧女保的嘴角,无不凸显着各个人物的感情与性格。
再加上画家们对文森特光线把控的理解十分到位,体现出了印象派最本质也是最有特点的美。
美中不足的是油画的本质即是用静态的图像体现出深层次的含义。
光线角度、色调、布局都是一副油画的关键所在,而将油画演变成动的画面确实可以吸引观众们的眼球,让他们有种高大上的观影体验。
但这就使油画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可以说这幅作品确实高度模仿了外在,但内部的深度却因其本身的形式而丢失,并没有传到神。
简而言之,这些画家不是值得崇拜的传承者,而是值得尊敬的模仿者。
再看剧情。
整部电影以快递员为线索贯穿整个事件,描写了不同人眼中的文森特,可以说表面上是比较全面的刻画了他的孤单,善良,极具艺术天分的形象,不过有些部分有些用力过猛,太过于注重悲情,实际上有些许片面,剧情也有点漏洞。
结构相对完整,但感觉回忆的桥段的黑白及人物逐渐褪色的表现手法有点重复,几段回忆下来感觉有点疲惫。
电影自始至终都穿插着梵高的名画,如《罗纳河上的星夜》、《星空》、《乌鸦飞过的麦田》等,可以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具体的原作重现可以点这个链接如何评价动画电影《至爱梵高(Loving Vincent)》 -?哈影小十君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660072/answer/273590845
对于人物悲情的一面的表现可以说是成功了的,不过真实的文森特是否是这样,历史是否如此,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只能说导演是刻意弱化了某些方面的人物特征,使得文森特形象不够立体。
豆瓣9.1是高了,不过作为第一份油画传记电影,单单从诚意上来说是十分非常优秀的电影了,虽然从纯电影的角度看不是很好,但这依旧是个非常值得去电影院看到作品,相当优秀。
最后,推上片尾曲《Starry Starry Night》(只是单纯觉得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