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近几年来,通过大量的职业咨询案例我发现,比“舒适区”更可怕的,恰恰是“服从区”。
.为什么你总是难以调动内心的热情投入到当下的工作?
.为什么在你面对人际冲突时畏手畏脚,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
.为什么你总是深感上班如上坟,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天又一天?
事实上,80%以上的职业问题,多半是出在职业心理及认知层面。?
今天的这篇文章,将心理学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向您阐述一个鲜为人知但极为重要的概念,服从区。
读完这篇文章,您不妨用文中的思路与方法,对照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梳理,或许会有一番新的发现。
一、“工作第五年,每天都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
一年多前,秋蕾(化名)来到工作室寻求帮助,她扎着马尾辫,穿着白T恤,整张脸只有一个巴掌大小,一双眼睛里更是写满了疲惫和焦灼。
“晓璃老师,我真的快要受不了......”说完,秋蕾的眼泪如倾泻而出的洪水,顺着她瘦削的脸颊滚滚滑落。
跟着秋蕾的叙述,事情的原委渐渐浮出了水面。
秋蕾,女,28岁,出生于我国北部地区的一所乡镇上。
秋蕾有一个弟弟,没错,正如你猜测的那样,秋蕾的家庭颇有些“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为了能在家里获得父母更多的关爱,秋蕾刻苦学习;初升高成绩下来的那一天,秋蕾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当地最好的高中录取,学校更是敲锣打鼓来到了秋蕾家里报喜,街坊邻居更是对秋蕾父母羡慕不已,啧啧夸赞他们培养出了一位“高材生”。
然而到了高中后,秋蕾绝望地发现,不知为何,一上化学生物这种课程她就如坠云中,怎么听也听不懂。
分班那一年,秋蕾想学文科,回去和父母商量,只见父母摇摇头叹口气说:“穷人家的孩子学文科有啥出路???没有背景根本混不开。还是学个技术要紧,以后也好找个工作。”
秋蕾选择了理科。
在后来的学习中,秋蕾倍感吃力,熬夜苦读做题拼命冲刺,最终只考取了一所三本院校。
从那时开始,秋蕾的自信心严重受挫,浑浑噩噩过了四年之后,毕业那年,听从了父亲的安排,经熟人介绍,来到远房亲戚所在的公司里做数据分析工作。
从此,秋蕾便走上了曲折跌宕的职场之路。
这几年间,秋蕾几次萌发出想离职的念头,但她实在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又担心如果离开将辜负父亲的期待,这使她倍感煎熬;与此同时,由于公司是家族企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于是秋蕾感受到的,不仅是身体累,更重要的是心累。
“我最近总是失眠,去医院也查不出所以然,医生给我开了安眠药,我现在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想想可怕极了!我才28岁,这样下去,又该如何是好呢?”
二、为何你总是无法全力以赴?
秋蕾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她反映出职场中相当一部分人群:他们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天性,始终按照他人的期待塑造自我,从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和主张;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学会了按照他人期待的样子为人处世,以至于年岁渐长,他们渐渐将这些期待和要求内化成自己的期待与要求;对自己始终不满,变得越来越挑剔而严苛,并为此深感痛苦,有的甚至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
也许,我们对“舒适区”这个概念误解了太久太久。
1、什么是“舒适区”?
舒适区这个概念,源于一个科普心理名词,它的概念比较宽泛,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
曾经有很多文章都鼓吹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想要成长,就要忍受不适的感觉,不能因为不舒服的感觉回避成长。
乍看舒适区这个概念,觉得这个观点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如果我在舒适圈(心理舒适区)里过得很自在,为什么一定要跳出舒适区呢?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你做老师做的很快乐,工作做起来也得心应手,是否意味着你必须辞去老师的工作,当当律师、医生什么的拓展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呢?
因此,在我看来,舒适区并不可怕,并且还是激发你工作热情和动力的首要因素和前提。
就像前文里的秋蕾,她在读高中那会儿对化学生物等不擅长,全是靠大量做题及死记硬背才能维持中等偏下的成绩,而她在政治、历史等文科学科上展现出惊人的能力,每次考试没有刻意复习都能考到中上等水平。
如果按照“舒适区”的观点,我们的秋蕾必须要弃文从理才能成长吗?
恰恰相反。
心理学上对于能力的定义是这样的:完成一项目标和任务体现出的综合素质,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其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显然,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千差万别,如果不去客观认识及发现自己,仅凭父母、家庭甚至社会文化期许的方式选择与生活,最终无法呈现真实的自我,也就无法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2、什么是服从区?
“服从区”这个概念,是由Brandeis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Andy Molinsk提出来的:指的是个体并没有遵从内心或个人意志选择或生活,而是服从于他人的安排及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长期以往,由于个体没有真正反映出真实的自我,很难自我实现,甚至将他人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找不到真正的方向,长期陷入迷茫无力焦灼的状态中。
放到前文秋蕾的案例中不难发现,由于家庭“重男轻女”思想观念的影响,为了赢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秋蕾就开始有意识地解读父母的期待,并将之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于是她竭尽全力只为了将自己打造成父母期待的模样。
从高考文理分科到踏入职场的第一份职业选择,秋蕾都无一例外地服从了父母的意志:她压抑着自己的特性,在现实中屡屡受挫,导致自信心极度下降,并且上班如上坟,意志消沉,甚至患上了失眠症。
在我经手的职业案例中,我深知以秋蕾为代表的这类职场人的痛苦:他们早已忘记了自己是谁,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打造成他人期待的模样,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血肉模糊,并深陷痛苦而无助的深渊。
三、如何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很多人在职业选择或者爱情婚姻里都延续着这样的方式: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渴求和愿望,在父母、家庭或社会压力的作用下,选择了看似“最正确”的那条路,到头来越陷越深,无力自拔。
1、想要真正成长,首先逃离“服从区”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例咨询案例,案例的主人公是一名颇有艺术气息和天赋的女孩儿,她喜欢跳舞,然而和很多人的父母一样,她的父母告诉她,普通人家的女孩儿,还是要找一份传统的职业比较妥当。
于是这个姑娘也是在家人的建议下读了法律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助理工作。
这个姑娘处理起工作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让她感到恐慌的时刻也是出现在工作第五个年头:她发现自己似乎怎么也看不进去专业书籍,心理清楚应该不断考证,但不知为何,她的身体总是不听她的使唤,捧起书本眼皮就不停地打架。?
她渐渐察觉到,自己似乎离所谓的“职业瓶颈”不远了;而这个“职业瓶颈”,确切地说是因为内部驱动力不足造成的。
也就是说,她可以做好这份工作,但仅仅限于不讨厌但也无法全心投入,所以她清楚地看见了那顶“职业天花板”。
要知道,任何一份工作或职业,做到80分并不难,难的是80分到100分的这段路,如果仅有技巧没有发自内心的渴望与热爱,只能停留在80分的水平止步不前。
咨询后,这位姑娘终于下决心换一种活法,投身于艺术领域潜心经营。
不到一年的工夫,从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全力以赴,她的激情渐渐起飞了:她快乐、满足而富有创造力,按照她的话说,自己终于找到了命中注定的生活。
2、比“跳出舒适圈”更重要的,是“扩大舒适圈”
事实上,每个人对自我都有一个来自内部的自我追求。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你的动力和激情何在?
.你喜欢做什么?
.如果没有任何人任何事阻止你,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
当你的自我追求与社会期待偏差较大,通常你改变的动力往往不足。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孩子喜欢打游戏(舒适圈),但是父母却希望TA在家复习功课(社会期待),TA的内心并不希望复习功课,那么戒除游戏的动力就会较小,甚至会背着父母偷偷打游戏;除非这个孩子也想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则戒除游戏(跳出舒适圈)的愿望会更强烈一些。?
因此,在心理学中,我们并不鼓励“跳出舒适圈”,而是倡导“扩大舒适圈”,让你的自我追求和社会期待能够巧妙地融合:这样的改变既有动力基础,同时也不会特别痛苦。
例如有的老师挺特爱自己的职业(舒适圈),但就是感觉钱少,此时对这名老师而言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换一份不熟悉的工作(跳出舒适圈),而是多出去走走看看,找到自己的爱好或者发展一份副业(扩大舒适圈),则可以满足这份期待。
3、成长的第一步,恰恰是从“服从区”跳到“舒适区”
经过剖析,秋蕾对人的情绪敏感,同时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基础,于是我建议秋蕾不妨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发表一些文章,如果一些文章阅读量不错,再去寻找网络编辑相关的职业。
一年不到的时间,秋蕾给我发来了反馈。
在反馈中秋蕾提及,咨询之后的她发现自己原来并非一无是处,便按照咨询思路和她热衷读书的特质,花了大半年时间在一个读书为主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系列读书笔记,就在秋蕾考虑要不要投简历的时候,网站的工作人员主动和秋蕾私信联系,问她是否有意向做他们公众号的编辑。
如今的秋蕾终于跳出了原先的家族企业,到了这家充满活力的公司,她每天进行大量的阅读、审稿及写作,工作能力备受领导认可。
真正的成长是怎样的?
在我看来,首先是寻找自我,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开心的事(例如秋蕾业余时间写读书笔记);其次,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直到将自我追求与社会期待融合(例如后来的秋蕾还负责审稿等系列工作),发展与实现真实的自我,渐渐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后,我想引用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那就是——
“在微观层面,服从是职场的核心要素。但是当服从在各方面都碾压你的个人意志和激情时,你就必须从全局角度反省一下,你是否正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b>
以上。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烦才是你最大的障碍》、《请停止无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