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越久,对情绪的感知和敏感度越来越高。关于养娃,除了他的情绪和感受,我对其他方面的关注非常佛系。吃饭吃多少,喝水喝多少,作业做完没,在学校学了啥……我很少关心这些,我清楚那些是他自己的事儿,边界清晰才能让他“管理”好自己的王国。
但是他有一点情绪上的波动,我能很敏锐的捕捉到。如果那个当下他不愿意说,我们会找一个合适的舒服的时间(通常是在晚上睡觉前)细细的去聊,有时候可以聊上一个多小时。所以快9岁的娃,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扰,仍然喜欢跟我说,在他看来,和妈妈聊天是件解压且有趣的事情。
上周四、五学校组织三年级的孩子们overnight trip。晚上6个孩子住一间屋,他们太兴奋了,大抵上每间屋的孩子们都在以各种形式开party。娃的屋里,几个孩子们玩起了枕头大战。不幸的是,其中两个娃在玩的时候因为离电视机太近,把电视打坏了。孩子们立刻告诉了老师,最后酒店让这间屋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赔了钱,作为旁观者的他同样被罚了钱,打坏电视的孩子赔得多一些。周五下午回来,他告诉了我这件事,当时并没有情绪上波动,我以为这事并未给他带来什么影响。
第二天上午是学校的Family fun day,他和他的好朋友V,还有另一个同年级的孩子J一起在充气城堡里互相推打着玩。后来V和J发生了冲突,整个冲突的过程除了两个当事人,并没有其他人亲眼目睹。但因为娃和他俩一起在城堡里,所以我和两个妈妈都以为他看见了,想问他事情经过。但当时他明显带着情绪跑开了,并躲进了滑梯里(我在学校里找了一大圈才找到他)。找到他之后询问事情经过,他非常不耐烦的说了他知道的部分,并多次强调自己并没有生气。我估摸着在他那一定有一些不太好的感受,也明白那个当下他不想说。于是在搞清楚事情经过后,我没再追问。
那天晚上睡觉前,我主动问他当天的事,我们坐在一起细细的聊起白天发生的一切。他告诉我,那个当下他想跑开,因为觉得自己已经陷在一个“麻烦”里了,担心自己再陷入另一个“麻烦”。我警觉的问他,那个“麻烦”是什么?电视机赔钱。我才知道原来这事在他那根本没过去。
我们一起把电视机事件复盘分析了一遍,他详细告诉我事情的经过。
“在这件事情里,你是不是有些后怕?因为如果你没停下枕头大战,有可能弄坏电视的是你,对么?”
“是的?!?/p>
“同时你作为旁观者,又被莫名牵连了进来还要赔钱,这让你觉得很不舒服。”
“对?!?/p>
所以在前后这两件事之间,是有着相同模式的。
“作为旁观者,电视机的事让你赔了钱,所以今天在他俩的冲突事件里,你很担心作为旁观者的你又会被牵扯进来,得到很糟糕的结果。所以你本能的选择了逃避?!?/p>
也就是说,做“旁观者”这件事让他有了非常糟糕的体验。
我问他,电视机赔钱是不是让他感觉很糟糕,体验到一种非常不公平的愤怒。这句话让他几乎哭出来,一边生气一边咬着牙, “It's unfair!”
“没错,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毕竟我们只是个旁观者,却莫名其妙因为别人的过失让自己受到了牵连。无论是赔60铢,还是100铢,这种感受都非常不好?!?/p>
他点头,愤怒且伤心。
在共情他的同时,我自己也在想,“公平”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
对一个孩子来说,无论受到何种不公平的待遇,他永远都需要一个解释,如果这个解释在他那行不通,那么因为这个“不公平”的待遇所带来的情绪,恐怕永远都过不去,甚至可能会对他未来的行为模式带来影响。
何止孩子,大人亦是如此。
但往往现实生活里,“公平”二字有时候是行不通的,而同时我们又无法说这样的结果是不对的。
“在同一件事情上,每个人所处的立场不同,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处理方式。酒店有酒店的立场,老师有老师的立场,你们也有你们自己的立场。在酒店看来,你们住一间屋,属于一个团队,就有必要共同面对问题?!?/p>
类似这样的解释,仍然无法让不到9岁的他完全理解这件事情。
我举了两个例子。
“假设你们班16个孩子,分成四组进行考试比赛。第一组的A考了全班第一名最高分,但是另外三个孩子考的很不好,所以第一组的总分并不高。第二组的四个孩子每个人的考分都在中上,总分比第一组高。最后的结果是,第一组得了最后一名。在这个例子里,你觉得对考了全班第一的第一组的A来说,这个结果公平么?”
“不公平。他考了第一,但他这组却得了最后一名?!?/p>
“对,这样的事情会有很多,我再举个例子。”
“一个公司有两个团队来做同一个项目,看哪个团队做的好。在一个团队里,可能会有很能干也很勤快的人,也可能会有不想干活想偷懒的人。做的好那个团队得到了奖励,但这份奖励是属于团队里每一个成员的,那对于那个勤快的做事多的人,是不是就有些不太公平?”
“哦,我懂了?!毙』镒诱飧鍪焙蛞丫簧恕?/p>
“所以你明白我给你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吗?”
“不知道。”
“无论做什么,受到了什么待遇,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够了。假设你是那个第一组的A,你考了全班第一,又假设你是团队里那个能干勤快的人,你做好了你自己,这就够了。电视机赔钱的事,你赔100铢还是200铢,都没关系,这件事与你无关,这就够了?!?/p>
“我懂了,做好我自己,就够了?!?/p>
“妈妈,你把我的情绪说出来了,又给说回去了。”明显已经开心起来。
想把这件事写下来,是因为我有点惊讶于前后两件事之间惊人且有些复杂的联系,我没想到前者的结果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反应。正因为有了后者事件,才让我有机会了解他的情绪和感受,才能帮他解决这次的困扰。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才是理解和尊重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