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者:克莱.舍基(Clay Shirky)(1964年-)研究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美国作家,顾问和老师。
近年来,舍基在纽约大学的(NYU)互动电信项目中任教,其咨询客户包括诺基亚、宝洁、BBC、美国海军和乐高公司等。此外,舍基的课程报告还包括社会性网络和技术网络的拓扑结构之间相互关联的影响,以及网络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从1996年起,舍基开始撰写关于互联网的报道,其专栏文章和著作刊登在 Business 2.0《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评论》和《连线》杂志等多家媒体。其代表作《未来是湿的》在中国读者中亦深受好评。
作者说,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2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自由时间始终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来消费它们,创造它们和分享它们,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将平庸变成卓越。
目录:
第一章:当自由时间积累成认知盈余
第二章:工具赋予的可能性
第三章:分享,无酬的动机
第四章:“我们”为“我们”创造机会
第五章:创造慷慨的共享文化
第六章:从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
第七章:寻找鼠标,世界是“闲”的
第一章:当自由时间积累成认知盈余
1、工业化的副产品
人们的自由时间或者说空闲时间的总和我们称之为公民盈余,它是一种工业化的副产品。随着工业化的普及,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人都将时间消耗在电视上,全世界的人们平均每周看电视时间是20小时。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时间约为2000亿小时,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每年所需的时间。电视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时间,同时还助长了我们的物欲和实利主义,让我们低估了人际关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满足感和重要性。
微小的选择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是庞大的选择就是一种集体行为。正是由于整个人群中不断积累的对参与感的转变,才使得维基百科的产生成为可能。
麦当劳的一款奶昔的销量告诉我们,奶昔在早餐中卖的最好,这完全不符合惯例,它不应该是一款标准的下午茶吗。但是调查发现,现在年轻人在吃早餐一般都只能一只手,还不能太烫,不能太油,因为这样会影响他玩手机的另外一只手。这样奶昔在早餐中畅销就不无道理了。同样,很少人考虑到其实是人类的欲望塑造了电脑和互联网,人们对社会科技的使用很少是工具本身决定的。
如今,当少数人使用廉价的工具,投入很少的时间和金钱时,就能在社会中开拓出足够多的集体善意,创造出前人所不能想到的资源。
我们可以发下一些规律:
人们想做一些事情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当人们受到邀请时,愿意伸出援手
在尝试新的事物时,使用简单灵活的工具可以排除很多困难
如果想充分利用认知盈余,一部手机就足够了
虽然平庸和优秀之间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在创造的范围内,你可以通过积累将平庸变成优秀。真正的鸿沟就在于“做点什么”和“什么都不做”之间。
2、多即是不同
在过去50年,电视消耗了我们大部分空闲时间,20世纪的媒体,作为一种单一事件发展着,这就是“消费”。但其实,媒介包含三项不同的活动:消费,创造,分享。和电话、电脑不一样,他们是平衡的,可以消费、创造和分享,而电视媒体只提供了“消费”。但其实消费并不是我们使用媒介的唯一方式。
全世界的认知盈余太多了,多到即使微小的变化,都梦积累成为巨大的成果。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机遇,当某样东西积累了很多时,它将以新的形式来表现。规模数量上的变化,意味着曾经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曾经不确定的事情变得确定。
过去我们依赖专业的媒体,新闻记者来记录和报道事件,今天我们都是自媒体。媒介,正变成一种有组织的廉价而又全球适用的分享工具。
3、认知盈余,一种全新的资源
互联网让我们有机会将各自的自由时间积累变成一种全球性的资源,要想从共享的自由时间和才能中得到任何东西,我们必须相互协作,因此利用认知盈余并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堆积。我们大家并不仅仅是认知盈余的来源,也是设计它和使用它的人,这种设计是通过参与,以及当我们以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是对彼此的期待而展开的。
第二章:工具赋予的可能
1、新方法,解决老问题
社会化媒体工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在世界中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工具。我们利用新的工具来改变我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已无处不在。
2、媒体,社会的连接组织
与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媒体基础概念不同,我们现在不是在消费媒体,而是在利用媒体,我们可以方便利用工具制作媒体,并且很方便传播。
如今的数字网络,正不断增加着所有媒体的流动性,使所有的媒体都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可以很轻松分享照片、视频以及文章,而不期待任何回报。我们都成为了非专业的媒体人。
3、工具、赋予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媒体一直在不断演变,近半个世纪以来,媒体始终在收缩,但更年轻的人对媒体的了解还仅仅局限于信息量的不断丰富。
对于认知盈余的利用使人们得以用更慷慨、更开放和更加社会化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而不再保留自己的原有身份。我们还利用这些工具来创造新机遇。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第三章:分享,无酬的动机
1、热爱胜于金钱
人类的动机并不是纯粹附加的,为了兴趣而不是金钱做事,是截然不同的。动机分为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能让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回报;而外在动机,回报来自于行为之外,而不在行为本身。
外在动机并不总是最有效的动机,增大外在动机可能降低内在动机。比如看电视驱逐了我们的社交活动,就是典型的驱逐效应。当钱用来作为志愿者行为的回报时,会降低志愿者的平均贡献时间。出发点是兴趣而不是金钱,会让人们在做事时表现的不一样。
内在动机分为两种: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我们能够胜任所做的事情。在内在动机的影响下,自己创造的事物就算很普通也要比别人创造的高质量事物更有吸引力。
2、业余动机和公共规模
除了个人动机以外,还有一种我们只在成为团队成员一员时的动机,称之为:社会动机。
可以分为:围绕这联系和成员;围绕着分享和慷慨的两类。
社会动机能加强个人动机;我们的传播网络也鼓励新成员加入和分享,在团体中,口头反馈似乎就像另外一种外在的报酬,如同金钱一样。比如:你很棒,你比一般人厉害多了等等。
在互联网中,想要分享的动机让我们交流沟通。业余爱好者的动机是他们的热爱,这种动机也会影响到业余爱好者进行团队合作的方式。行为源于内在动机的人们:业余爱好者,爱好在相对私密的环境中活动;而行为源自外在动机的人们则更愿意在公开的场合活动。
3、内在动机和公共行为
现在,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成立业余组织。社交媒体把我们发现成本降低到了最低,人们能够很方便地公布自己的爱好,加入合适的团体,社会化媒体也为我们对成员资格和分享的内心渴望带来了回报。
第四章:“我们”为“我们”创造机会
1、联合协作:群体创造价值
人都有内在动机,希望有所作为,而且收获成长和快乐,今天,新的工具诞生,使得我们更加沉溺于这些动机。
然而,方式和动机并不足以解释我们的认知盈余在衍生出什么新用途。我们仍需要考虑机遇,即将我们的能力实际运用到协调参与中的机会。过去,机会都被我们白白消耗掉了,认知盈余并不等于将散落在自由时间简单相加,相反,它是所有人共有的。但是我们必须把自由时间结合起来才有用。如果每个人缺乏分享,只追求自己的个人目标,这样不能获取真正的认知盈余。
20世纪下半叶的主流经济学,将人类的情感和情绪排除在金融交易之外。一方面,他们认为情感是发生的动机,另外一方面,他们认为情感是交易引发的结果。例如因为我们今天买了鞋,所以很高兴。他们认为交易本身是冷酷无情的。然而这个被简化来的概念和许多现实情况并不一致。
在一个社会中,人类道德标准的最大保障之一就是惩罚的意愿,即是否愿意去惩罚偏离公平准则,偏离道德规范的行为,即使这样的惩罚会让自己付出一定代价。但这个人承担成本给社会带来了好的利益的行为叫做:利他惩罚。
网络让分享变得廉价,全世界的人都成为分享者,过去公共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称为悲剧,这是自私的,但今天我们期待更大规模,更广泛协作,这些参与协作的群体创造成果不仅仅对自己有利,对全世界的人都是极其有价值的。认知盈余的关键是,如果如何联合协作的知识,才是一切知识之母,才能让社会进步。
2、社会生产:陌生人让你生活更美好
如何让团队承担大型和复杂的任务,有三种方式。
第一:称为“公司”,支付报酬将人们集中起来完成一系列任务。
第二:称为“政府或者非盈利组织”,他们不获取报酬或者少获取报酬,有共同高度认知的价值。在一起完成一系列任务。
第三:称为“朋友和家庭”,他们在一起创造价值,并相互协作,不适用价格或者监控机制。完成一系列任务。
将我们的自由时间和特殊才能汇集在一起共同创造,做有益的事情的能力增强,就构成了这个年代巨大的新机遇。
3、社会感染:协作的螺旋
任何社会中都有一些人偏离社会规范和法律,做出犯罪的行为,他们做的事情不利于社会;而同样任何社会都有一些人做出一些正向偏差的事情。有利于社会的事情。
任何感染,意在将积极的公民参与与展现给自己认知的人看,这些人再展现给其他人,这样一层层传递下去。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感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样的道理。
如今,网络成为制造机会的大机器,前所未有地省钱、省力,为小团体创造新机会,同时还向史上最大规模的潜在的参与者宣传这些机会。
即便是在最简单的共同努力或者自愿参与中,各个参与者之间和参与者和团队之间,都会存在紧张关系。而其中一种帮助团队参与者合作能力成长的办法,就是共享文化的创建和维护。
第五章:创建慷慨的共享文化
1、文化是一种协调工具
当消极的后果被附加上某种行为时,人们会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当消极的后果移除后,之前被中断了的某种特定行为通常会再次出现。
一项实验是,托儿所对前来接小孩的父母实施了一项措施,如果迟到10分钟会被罚款,罚金会自动添加到他们的账单上。但是令人意外的时候,这个措施实施后,迟到的家长反而增加了三倍,同时取消了措施之后,迟到的家长数量也没有减少。
这是因为一旦设立了奖惩制度,之前模糊的状态消失了,之前确立的行为规划被打破。罚金将这个共享事务变成了赤裸裸的付费交易,但是较少的罚金让家长产生了消极情绪。交易并不仅仅是在人类其他动机的基础上附加的东西,它的存在就是足以改变人类。
给动机标价,会减少人们做事的动机。将非市场交易行为标价后,人们会把该事务看成一种交易。过去大部分经济学家都错误地将市场交易看作是理想的甚至是默认的人类互动模型。但是有些价值,是市场不能创造的。这些价值的创造只能靠一系列分享和相互协调性的假设,也就是文化。
2、共享经济学
知识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具兼容性的东西,但是想要利用好它,就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社区规模的大小
共享知识的成本
被共享知识的明晰性
接受者们的文化规范
其中,共享知识的成本是指,任何降低传播知识成本的工具都会增加参与者。被共享知识的明晰性就需要这些观点更容易传播。
一位学者提出“实践社区”的概念,用来形容那些聚集在一起分享知识,从而让自己也得到提高的人。新工具为创造新的分享型文化提供了机会,而且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分享的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价值。
参与者的规范是预测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这些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群体成员是如何理解彼此之间关系的”。
3、业余参与所带来的归属感
是人类的才智和环境的不便性,共同造就了社会。社会就是由哪些“它能做到”和“它不能做到”的事情不断塑造着的。
但是,在便利性的驱使下,人们会对专业或者非专业产生矛盾的心理,之前我们有专业的美食评论家,现在我们点开一个客户端就很容易获得非常多不专业的美食评论。这种专业和非专业的对抗,改变了我们对纯粹专业化的偏见:
普通人分享其所知的价值
做某些事情价值在于你拥有归属感还是慷慨感。
业余的工作价值分为两种:分享和归属感。
一个平台、群体、小组,就是为了大家提供一种归宿感并分享共同努力的成果。而分享是人的天性,并非是由科技催生出来的。
第六章:从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
1、个体的满足和群体的行为动机
分享行为在过去是被限制的。是被限制在联系紧密的一个小规模组织内部。随着我们和他人沟通交流方式的改善,以及对自主参与行为所能达成的预期目标的提高。自主参与这一行为能够创造出超越我们前人的更大价值。
如今的社会生产比过去更高的效率,其原因在于共享的广度和持久性,从过去的家庭规模提升到全球规模。
而使得群体得以持续存在的原因包括共同的文化已经共同的目标。
对于业余群体来说,个人满足感的问题更加严重,因为它对成员内在动机有更大的依赖性。但过去关注群体的情绪化因素则可能导致一个不良影响,即群体行动能力的削弱。
大多数群体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内部,这种威胁就是陷入仅仅满足于个人情绪需求担效率低下的行为模式中。
2、个人、群体和自由
个人价值是我们的主动行为,是我作为创造者而非消费者所获得的价值,比如,你拍一张照片,完成一项工作。你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东西。这种动机,就是业余爱好者的活动驱动力。
人类从根本上来说同时拥有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社会动机可以比单独的个人动机产生更大的参与率。
过去的分享行为一般需要分享双方有较深的联系,是一种互惠的相互协调行为,是认识人之间的互动行为,如今的分享行为变得更加简单,分享形式也多样。参与者和受益者都一个人身份参与到分享活动中,并彼此在分享中受益。
分享形式按规模分为:个人分享、公用分享(如兴趣小组)、公共分享(如开源软件)、公民分享(如社会公益活动)。
以上这些贯穿个人、群体、公共领域和公民的分享形式,体现了参与者与非参与者相比所能创造的不同价值。
创造公用的价值非常复杂,未加协调的众多贡献集合起来可以创造个人的价值,而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群体则可以创造公用价值。
3、群体与治理
与个人价值或公用价值不同的是,公共价值不仅要求给旧的动机以新的机会,还要求有一套阻止人们破坏群体活动进程或者成果的治理机制。
由于群体活动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内部,因此自愿参与的群体需要有一定的治理机制,以保卫自己免受自身的干扰,并创造出适合自身进行创造活动的空间。
一个成功项目,越是容易引人注目,很多人享受其创造出的价值,同时不愿做出回馈,甚至不在乎看到项目的失败。
公共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需要其核心参与团队的承诺和辛勤努力,这些要求团队进行自我治理并致力于接受那些防止他们收到无关娱乐元素干扰的限制措施,专注于处理复杂的任务。
但我们大多数人都要满足个人的需求,又想实现集体的效率,全心全意致力于为社会或者公众服务的团体很难长久维持。
我们需要这样的群体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价值,而不仅是我们想要的价值。认识到应如何来创建和维护这样的群体,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第七章:寻找鼠标,世界是“闲”的
1、革命的悖论
将我们的自由时间集合起来,还不足以构成认知盈余?;剐枰碌纳缁峁ぞ?、分享、动机和开放人类真正动机的机会。
方式、动机和机会三者的结合,从积累的自由时间这个原材料中,产生出了认知盈余。真正的变化来自于我们认识到这种盈余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会,或者更确切地讲,它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让我们为彼此创造机会的机会。
以群体的形式尝试新事物,是迄今为止也是将来对社会化媒体最为意义深远的利用。然而有一个“革命的悖论”需要我们面对。也就是说,当新工具所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任何人可以从之前的社会形态推断未来的可能性也越小。
人类的发展的历史证明,我们对预测未来的行为实在太不在行了,我们因此不必再纠结于将会用新的传播工具来做什么,因为我们的预测经常不准。要从一个工具创造出最大价值,需要不断尝试和错误,对任何社会来说,在这样一种转变中都要面对关键问题,如何利用这个过程。
今天,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我们能利用这些机会做什么,这依赖于我们为彼此创造了什么样的机会,以及我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群体文化。
2、创造新型社会化媒体的诀窍
用户从来不会完全按照系统设计者期望的那样去行动。社会系统很复杂,创建新型社会化媒体,提高成功运用认知盈余的可能性,有三个类别:
起步:
创造新机会,应对早期的成长,已经根据用户不断带来的意外做出调整。
从小事做起。
问问为什么,把自己放到使用者的角度,看看参与者会获得什么。
行为追随机会。行为就是机会过滤后的动机。
默认的胜利。把社会价值设为默认选项。
成长:
作为中型团体的一员经常感到很糟糕,因为感受不到小团体的紧密感的快乐,也得不到大规模团体的多样性好处。
人越来越多,差异化越来越大。但是亲密度从来不会扩大,每个希望大规模驾驭认知盈余的服务都会面临此消彼长的关系。
支持型文化,要有响应者的参与。
不断调整,不断学习:
学的越快,适应越快。
成功比失败带来的问题更多。
明晰即暴力。完成任务的关键是要去创造一种让人们愿意去做事的环境。
尝试任何事,尝试每一件事。
3、寻找鼠标
一项新的沟通技术的出现,能改变我们的组织结构,所以重大的新机遇总会造成对社会的重构。对一种技术融入社会有三种假设。
第一:我们让想要成为革命者的人通过新技术去尝试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并且不考虑对社会制度的潜在破坏。
第二: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命运都掌握在对当前行事方式负责的人手上,所以不必去担心。
第三:设想改革者和传统者平等对话,改革者提议使用新技术,并与传统者协商如何利用新事物,并保留旧事物中最好的东西。
看书第三种假设更合理,但其实第一种更正确,第二种就是一个灾难。
那些根深蒂固执着于旧方式的人,看不到社会是怎样从一个与传统模式不相容的方式中获益。如今,公共媒介和私人媒介正在融合,专业和业余界限越来越模糊。如果我们可能分享一点点认知盈余并加以利用,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