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老师在他的著作《奶蜜盐》一书中说到,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认为,从完全依赖到相对依赖,再到趋向独立,是每个孩子个体成长的必经过程。完全依赖阶段强调母亲对孩子的"抱持",即时时刻刻怀抱孩子,全方位满足孩子的要求。母亲要做到始终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就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不是说孩子需要她时才在,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孩子的身边。这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种生命的"全能感"——觉得自己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自由地释放自己本能的需求。
所以,母亲要给予孩子甜蜜的注视,对孩子的表情、动作、声音做出及时的反应,让孩子从小就能产生更多的自我肯定。这样,母亲就创造了一种对孩子成长有促进作用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慢慢趋于独立。
这个时期,一旦母亲不在场,孩子就会感觉到缺失,他会惊惶,缺乏安全感,然后就会去寻找母亲的替身,从而"遗忘"掉真正的母亲。事实上这不是真实的遗忘,而是产生了一个虚假"自体"——好像他是一个不需要母亲的孩子,他可以找别人替代母亲。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我遮蔽,他埋藏了自己的本能需求。
我想起了姐姐聊到的她办公室一个同事。三十多岁,夫妻关系出现了问题,于是两人分居了,每周末,她会把孩子从爷爷奶奶家接到外婆家待两天,周一早上再把孩子送回学校。她数次在办公室抱怨孩子像爷爷奶奶家的人,没有人情味,每周一送她上学时,头也不回地走进去,连告别都没有。姐姐劝她,孩子这样不更好吗?万一哭哭啼啼地,岂不更牵挂?同事一直走不出这个心结,上周末,她终于和孩子聊起了为什么送她去学校不回头和妈妈打招呼的问题。孩子一下子哇哇大哭起来,原来,她不是不想妈妈,不是不爱妈妈,是害怕,是惊恐,是不敢回头看,她把所有的情绪都藏在心里,甚至很多次把奶奶当做妈妈,晚上抱着奶奶不敢睁眼,幻想那就是妈妈。
多么可怜的娃,在别的小朋友享受妈妈全方位服务的时候,她还活在梦里不敢睁眼,不敢回头。如此可见妈妈在儿童生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