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了一个剁手的双十一一个月又迎来了购物狂欢打折的双十二,虽然明明知只是开发商一种手段而特意发明了这些以前没有的节日,一遍遍的告诫自己不要因为打折便宜就买一些本来也不是很需要的东西回来,可还是经不住广告一遍遍的优惠信息推送,而忍不住去点开京东、淘宝、当当,看见这个也合适,那个也想买,不多一会下来购物车已经堆积如山,金额也到了五位数,想去掉一部分商品吧,看着这个也心疼,那个也不舍,最终什么也没有去掉赶紧付款关闭APP,我知道再看下去还会买更多?;八迪衷谡飧鲋Ц侗φ媸欠奖?,只需按几个密码迁就从银行卡里到了商家那里,完全没有了去实体店付现金的痛感自然消费起来就爽快的多,而购物车这个设置也是无比的聪明,让人产生一种放在购物车里了就是属于我的了的感觉,所以一般轻易的不会去掉而是乖乖的去付款,你看,道理都明白,深谙商家的经营之道还要按着人家的套路走。
跟好朋友闲来无事在微信里分享今天都买了什么,看来大家都差不多,她也没少买,而且买了好多根本就是囤货的心理,并不是有多么需要就是觉得不买吃亏了,我也许现阶段并不需要,但是打折啊不买我就是吃亏了,在这种花钱就是占便宜的心理作祟下不停地刷新银行卡的余额。说到这里的时候,我俩都有短暂的沉默,可能跟我一样,想起上个月的双十一和这个月的双十二花在购物上的钱都有点目瞪口呆吧,过了几分钟,她抛给我一个问题:你说类似于双十二人们疯狂购物到底是购什么?这还真是一个问题把我给问住了。我想了想,对她说:你看我们买的好多东西并不是我们现阶段的刚需,只是抱着囤货的心理,这和我们人类的老祖先在以往物资匮乏的年代囤积粮食的习惯很像,也许是一种基因遗传?人们不停地买买买囤积起来也是一种不安全感的表现?她表示同意,并且补充道:你说的很有道理,我觉得吧,还有一种可能,人们不停地买买买的行为就和不停的社交的行为很像,你看啊,人们不断地通过社交场合刷存在感实际上是找心理认同满足内心的空虚,而疯狂购物呢,就是用物品来填满内心的匮乏,也许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或多或少大大小小的黑洞,有的需要情感来填满、有的需要别人的认同来填满、而有的则需要物品来填满,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不断地填补黑洞。她的这个观点很是新颖说到了心理学的范畴了,我似懂非懂表示很想进一步研究一下。
说完这些,我俩就开始讨论怎么不再陷入盲目疯狂购物的误区了,我们一致认为,购物和做人做事一样应该理性平和,在生活中要贯彻极简主义,坚决不买打折但是并不是十分需要的东西,平时可以把一些当下觉得必要但不紧急的东西列在表上,过几天再去看如果还觉得十分必要而不是头脑一是发热,那就果断的买,坚决不陷入打折啊送购物券啊不消费就是吃亏的这种心理误区。讨论完这些再看看消费记录我俩原本的罪恶的心情释怀了好多,看来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充满智慧和理性的思考啊,我想这是双十二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