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过年,听听母亲的絮叨和抱怨,虽然心里稍有不悦,但她已近八十,抱怨就抱怨几句吧。
1
母亲说起村头某老太太,和母亲相仿的年纪,虽然跟女儿住一幛楼,却得自已开伙,而老伴儿,是和女儿一家吃住的,帮忙女儿管理养殖,每年的压岁钱,女媳给五千、女儿给三千。
这位老太太,十分的厉害,一双手勤快麻利十分出活,一张嘴说出话来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水平。自打嫁到村里,做小媳妇时,便得婆母不和,几十年吵吵嚷嚷无休无止,直到几年前婆母九十六高龄去世才算罢休。
婆母去世后,这老太太仿佛打了大胜仗一般,硬是温了几壶老烧酒下肚,才算是略微满足膨胀的心情??上?,这好心情没维持多久,就找上了女儿的麻烦。于是,叮叮哐哐,家里又搭上了戏台。
这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只能搬出来单过,时?;够嵫牍返拇辶诘剿堇镄∽谢凹页?。
年前老太太托母亲带话,说想到我们科室做保洁员,我极诧异:都快八十了,不是该颐养天年么?为何还要自已赚钱买花戴!
母亲说起,她女儿在家里极刻薄她,老太太做啥都不满意,还甩脸色,自已受不得气,不如自已找事做。又提起,前久她老伴儿生病住了一段时间的院后,老太太形容他还不如做月子的妇人,没有关心安慰,极尽的挖苦刻薄。
母亲又提起一个细节,说是老太太的老伴看见她大太阳下还在地里薅草,担心她中暑,想叫她上来,等太阳略偏,温度下去点再做不迟,张张嘴最后也没叫说是出声,说是不敢。
我感到奇怪,问母亲:这些细节都是人家里的私事,你咋会知道?
母亲说:这些都是他们家里人自已传出来的,老太太传、她老伴儿传、她女儿传,他们不说,谁会知道!
我提醒母亲,孩子没教育好,父母才是最应该反省的,而且,家和的最重要体现,就是有事家里商量,不能在外人面前抵毁自已的家人,像这种走到哪儿都说自已孩子和家人坏话的人,少来往。
这种做母亲的,不反省女儿为何这样对待自已,是不是自已打小没有教育好,却迫不及待地到处散步女儿不孝的行为,利嘴张开便是一把接一把的刀子飞出来,捅得家人血肉模糊。这样的母亲,只图一时嘴上畅快,根本不顾及家人感受,用话剁人,刀刀见骨,家就是她的战场,亲人都成了她的敌人,一个家搅成了屠宰场。
2
趁着假期,打算收拾收拾房间,以后经常抽空回来陪陪父母,晚了也方便住下。
翻着积尘的书架,一本本旧书映入眼帘。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话来:
呵呵,这一屋子的书大约就是我穷的原因了吧!
抽出每一本书,掸去灰尘,摩挲着扉页留言,那些关于这些书的记忆便如潮涌入。
我的习惯,是在每一本书扉页,留下入书的时间和地点,所以,我的每本书都有来时,也有来处。
除了扉页的留言,书的不同种类,也清晰地拉出了我几十年的生命历程。
最多的那几栏,当然是医学书,泛黄的那批自是我的入门教材,书页翻得残破不堪,内里笔记甚多,映画出年轻学子的孜孜不倦。另外一批教材略新些,笔记少了许多,那是后来学业晋升的阶梯。还有就是领域内的知识性读物,医学这个行业,总是得边学边做,一刻也不能松懈,不过,这个部分的书大多数都跟随着自已,在手边,随用随取,这里并不多。
次之的是心理学书籍,有教材,也有实例分析。但这类也是手边书,大部分跟着自已搬到这里、搬到那里,方便随时查阅。
还有一批数量不菲的国学经典,《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大学中庸》、《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孙子兵法》《声律启蒙》等等。这些书是为孩子准备的,她喜欢读,我也喜欢读,孩子年幼时,我们常常在睡前共读一段,让中国文化伴随入眠。
其它的就是些杂书了,小说、散文、诗歌,啥都有。有翻过十数遍的红楼、飘和三毛,这些带着青春印记的书籍,不仅让年轻的心在书里翻越了千山万水,还让那些苦涩的成长岁月写满了书香。
书架最上层,放着几本销售有关的书。哦,我差点忘记了,这大约是我思维提升的一个转折吧,虽然后来并没有从事销售行业,但通过这个知识点的切入,却极大地提升了个人认知和格局,让我理解了世界的多面性和人的复杂性,对人,多了一些悲悯;对事,多了一些慈悲。
书架角落里,有一本薄薄的留言册,记录着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寄语。那些青春张扬的笔迹和内容,现在看来,充满了稚嫩的豪情,还有许多独特的棱角。里面的人,有三五人时不时还能遇见,却早已不是留言册里样子,岁月,磨平了一切,也掩盖了一切。
3
春日,宜点检家事、宜点检往昔、宜点检心情,收拾过往,重启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