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的一篇旧文,最近几天没有更新,拿来凑个数吧!
端午节过去后上半年的假期就算过完了,现在期盼十一长假是不是有点太不要face了,不管怎么说那是个不爱上班不爱学习,就想回家就想跟祖国一起庆生的日子。
高中的时候我在离家二百里的小县城读书,每次学校都压缩国民假期,七天变三天,由于客车每天只是一班,所以十一放假有时回有时不回,同学一起打打篮球游戏,几天假期还没等我们开始抱怨太短,就一晃过去了。
第一次真正体验完整的七天国民假是在大一的时候,离家的距离由百里变成了千里,带着刚上大学的喜悦急匆匆的想回家分享。那时还没有高铁也没有网上订票APP,第一次买火车票毫无经验,当赶到火车站发现站票都没有了,人多到连车站都要进不去了。跑到长途汽车站发现同样的情况,冲动变成了焦急,看着行色匆匆的人们,完全找不到回家的喜悦。
就在举目无依四顾茫然两眼泪的时候,听见同学喊这里有出租车可以去咱们高中的县城,而且出租师傅说和客车一个价格,瞬间感觉天无绝人路,几个同学一起坐上车盘算着还可以有时间回高中去看看。当出租车驶出城之后,司机把车停住不走了,和我们说出租车怎么可能去你们千里外的县城,而且客车的价格,你当我傻?。恐荒艿日馓趼飞舷乱桓霰冉辖某鞘懈蘸美此腿?,你们坐对面的来车,我拉上他的客人,他正好回去我也正好回去,这样省钱省力省油,就是不省时间啊,对面不来车怎么办?
没别的办法,等!
等等等,等了半天终于对面来车,一天的路程走成了两天,终于第二天赶到家里。当走到家门口看见老屋,看见厨房里母亲为我准备吃食的背影,闻到飘散着淡淡酱香的胖头鱼的味道,所有一路上的阴霾都滚他去吧。
人们的对味道似乎有着更深的记忆,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详细记录了每种味道留给人们的感动,每种味道后面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或一种情感及智慧,是人们迁徙流动中关于家与国记忆的传承。
母亲这道大铁锅炖鱼曾经是《舌尖上的中国》节目里的一道菜,秋后气温下降河水变凉,胖头鱼聚集成群易捕捞,经过整个夏天秋天的生长和为了度过严寒漫长的冬季,它们变得肥美健硕。把鱼去除鳞和内脏,大铁锅里放油烧热,葱姜蒜爆锅,放上母亲特制的黄豆酱翻炒八分熟,加水没过鱼身。这时候混着鱼腥的酱香慢慢飘散,味道就是带着一把密码的钥匙,打开记忆的门,门里那个灶火旁添柴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年轻的母亲脸上满是自豪与期待的笑容。是的,这是家的味道!
余光中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已不再是遥远的距离,坐上高铁飞机十几分钟故乡熟悉的景色就拉深成了一个点,游子们没有了近乡情怯,似乎更愿意和他的故乡Say Goodbey。每个人谈话间都带着对远方的憧憬和骄傲,都在行色匆匆间的奔向远方,不回头。
此刻少小离家已经并不稀奇也没有什么无奈,乡音和普通话间已可以随时自由切换。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人们身不由己的走进来,不同的记忆在这里融合搅拌,褪去颜色和棱角,终于故乡成了他乡。每当身处人海却又倍感孤独的时候,总有几幅力图挽留的画面将记忆倒带,拉回原点。
对故乡,我曾多少次想过逃离。我曾有的记忆的画面是大风一起漫天沙,张口说话嘴里都咔哧咔哧的响,大雨磅礴后泥泞不堪的上学路,羊群过后的膻气味,太姥姥的烟袋锅一点满屋都是辛辣的旱烟味,酒席上完全听不清的呼喊声,人们似乎所有高兴和骄傲的情绪都来自于满满的酒杯。那时候每一次我都想着要赶紧逃离,怕晚了那一杯纯粮酿会淋我一头。
没想到,当一次国民假期小小的乘车经历,归家时母亲一碗带着酱香的鱼汤,哑然又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未曾远离的故乡。记忆里所有美好的东西全都跳将出来,将那些要逃离的画面置换。是的,它变成了雨后清新的草香,整片整片的白杨林,放学后苇塘里突然飞出的野鸭子,还有雪白的小羊羔咩咩的叫声,登上高处可以看见夹杂着黄绿的玉米田,阴雨天几乎贴着地面飞行的燕子,夜晚蛙鸣声中挂在天空的银河……
当残存的几幅画面慢慢展现的时候,我似乎又想着要快快撑起帆逃离,可是随波逐流的小船总要靠岸,没有了风它又能走多远?
谢谢味觉里的记忆如此深刻,舌尖上家乡的味蕾,闻一闻那碗酱香的鱼汤味道,流浪的船又靠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