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好好吃饭,边吃边玩,怎么办?孩子学习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磨磨蹭蹭,怎么办?孩子越来越叛逆,对父母的话,左耳进右耳出,怎么办?孩子回到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抗拒和父母交流,怎么办?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也遇到过上面的种种困惑呢?这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向专家求助,在各种育儿类的书籍里找寻怎么让孩子听话、怎么让孩子认真学习,做事不拖拉、怎么让孩子听话的种种方法和技巧呢?可是,加拿大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在《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这一观点的提出,可以说是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根本所在。
戈登博士是加拿大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拥有40余年对孩子常见行为的研究经验,国际儿童发展领域的权威。他从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入手,深入剖析不健康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帮助更多的家庭走处教养困境。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是加博尔.马泰,畅销书作家,撰写的畅销书被翻译成25种语言。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2019年6月首次在中国出版,由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亲自作序推荐,书中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不是孤岛,都需要被看见。孩子行为问题背后都是关系问题,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是一切教养的根基。
一、依恋关系,教养的根基
我们先来看书中的一个案例:晚上8点,12岁的杰里米还在电脑前和朋友聊天,旁边的作业一片空白,爸爸多次提醒仍无动于衷,换来的却是杰里米“别烦我”的怒吼。接下来,就是父子之间的唇枪舌战和不欢而散。
这样的画面,大家是不是觉得非常熟悉呢?那么,这位爸爸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行为问题的背后,都是关系问题
这位爸爸只看到了孩子只顾和朋友聊天而不写作业的行为,于是,想通过一遍遍的提醒去纠正孩子的行为。却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于父子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父亲看不见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孩子与父亲的关系正在疏离。孩子最后冲着爸爸大喊:“你什么也不懂!”道出了孩子的心声。此时,父亲如果还是把重心放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上,而不想着去修复亲子之间的关系,那么,父亲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每个孩子都不是一座孤岛,都需要被看见。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而只有重新建立起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孩子才能被看见。
依恋关系,关系中的地心引力
什么是依恋呢?依恋是种引力,它吸引着两个个体互相靠近,并彼此吸附。这种引力很像地心引力,肉眼看不见,却维系着我们的生存。而对孩子来说,依恋更是不可缺少的生存要素。孩子就像是一艘正在茫茫大海上行驶的小船,急需要找到方向。那么谁能成为孩子的航标呢?取决于孩子更依恋谁。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了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孩子就会把父母当作自己的航向标,放心地把方向盘交给父母,在前行的道路上就不会迷茫??墒?,一旦孩子的需求不被看见,父母不能看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就开始疏离。与此同时,孩子就会急切的去寻求新的航标,建立新的依恋关系,替代原生依恋关系。
教养,一种权利关系
作为父母,应该始终把教养孩子的主动权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父母要清楚地知道,教养是一种权利关系。提到权利,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武力或者强迫。而教养的权利绝不是这样。教养的权利,是各种关系正常运转情况下自发产生的,不用费心争取,也不用人为推动。只有缺乏教养权利的父母,才会寻求武力。
教养发挥作用有三个要素:有需求的依赖者、愿意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和孩子对成年人的正常依恋。这三个缺一不可,而最最关键的是孩子对成年人的正常依恋。前面提到的杰里米之所以不听从父亲的管教,其原因在于杰里米的依赖对象不再是父母,不再渴望父母能满足他的需求。因此,杰里米的父亲要想重新获得教养权利,秘诀就在于重新获得孩子的依恋。
? 如果父母把教养看成是一项需要习得的技能,那么关注的重点就会放在如何获得有效的教养技巧上,而不会去考虑如何改善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少的父母一边忽视和孩子的关系,一边又给孩子贴标签,“你现在怎么这么不求上进”、“你怎么这么懒”“你真的是太顽劣了”,当父母在给孩子贴标签时,目光就紧紧盯住了孩子的行为,反而将亲子关系越拉越远。当孩子心目中不觉得父母比其他人重要时,对父母也就没有了敬畏,那么,父母说的话孩子也就可能不听了。所以,依赖父母是教养权威的源泉,也是父母重新获得教养权利的唯一途径。
当亲子之间建立了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那么,孩子就会自动把父母排在各种关系的第一位,自愿接受对方的照顾和引导,孩子就会以父母为向导,让父母成为自己的榜样。同时,依恋关系,也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愿意为了父母而努力。
二、不被看见的孩子,问题重重
当我们确立了“依恋关系,一切教养的根基”这一核心理念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孩子出现的逆反、逃避脆弱、欺凌、沮丧、成绩不佳等诸多行为问题都能从关系中找到问题的症结,孩子不被看见,父母感受不到孩子的内心需求,亲子关系疏离,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接下来,我重点讲两种在孩子身上经常出现的两种行为问题。
逆反,源于不被看不见
什么是逆反心理?它是人在强迫时产生出的本能,是一种自发的反抗心理。孩子两岁的时候,表现尤为明显,称为“可怕的两岁”。而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则表现为报复心态。逆反心理不是只出现在两个阶段,事实上,人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逆反心理。
首先,父母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反应,所有的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父母不要误把孩子的逆反看作孩子对权利的渴望,认为孩子在示威。当父母把孩子的反抗当成“示威”,就会心安理得地采用施压的方式来管教。而父母必然看不见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其次,亲子关系减弱,逆反心理增强。父母要知道,反抗和自己不亲近的人,这是人的本能。跟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最容易反抗父母。因此,在没有和孩子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前,你对孩子发号的任何施令、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抗。
再次,孩子逆反时,父母尽量不要用生气、绝望和压力来回应他们。要能够看到孩子逆反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传递出来亲子关系弱化的信息。因此,父母对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回应,就是:培养更牢固的关系,而不是依赖施压手段。
欺凌,依恋缺失的恶果
近年来,中国校园欺凌事件呈增长趋势。提到欺凌,不少的父母对施暴的孩子也是痛恨之极。认为应该对这些孩子进行严惩,以儆效尤??墒牵蠹矣忻挥邢牍?,正值花季的少年,为什么会成为残酷的施暴者的呢?
戈登博士在书中说到,欺凌者是坚硬外壳下的脆弱生物。在他们看似蛮横、霸道、野蛮的外表下,是一颗饱受创伤、极其孤独的心。他们是得不到安全感的孩子。当父母或抚育者滥用自己的权利,随意责骂孩子,践踏孩子的尊严,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时,孩子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摆脱依赖者。欺凌,恰恰是他们为了满足依恋的饥渴。只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在用错误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隐藏得更深,更不被父母看见。
因此,想要真正拯救欺凌者,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重新融入一种自然的亲近关系中,只有他们遇到真正关心自己的成年人,他们强硬的外壳才会瞬间软化。
三、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当我们看见亲子关系的缺失给孩子带来各种不良的影响,父母就会明白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当孩子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 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看见孩子,让孩子回归
作为父母,首先要见关系的重要性,这是养育好孩子的第一步。我们要能看见孩子行为问题的背后都是关系出了问题。父母要能看见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友好地与孩子拉近关系,主动去修复因自己的长期疏忽而渐渐疏远的亲子关系。父母要能够抓住机会,在孩子没有要求的时候,就主动满足。主动给孩子一个拥抱,主动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让孩子在这些可抓住的东西中,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把孩子重新回归到亲密的依恋关系中来 。
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见
不少父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都是为了他好,为什么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呢?很多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种好,孩子并不理解。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过:“孩子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都很差?!备改付院⒆拥陌俏尢跫?,但因为我们的语气和动作,都会让孩子认为爱是有条件的。比如,看到孩子考出好成绩了,我们就会喜笑颜开,大加奖励;一旦孩子考砸了,就严厉批评,横加指责。那么,孩子就误以为我们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考出好成绩,父母才喜欢。孩子并不能体会你的批评是为了激励他更大的进步。因此,父母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需求,要让孩子知道,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是爱他的,这样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才会更加稳定。
总结一下:本书的推荐者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序言中写到: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当父母能够看见孩子的需求,并及时地给予回应,那么,亲子之间就会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在关系中,就能更好地看见孩子,看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