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中的细节,好理解,描写质地、动作之类的即可。但是情节中的细节,就不好理解了,其实就是细微的脉络,某些有代表性的场景。电影拍出来要经过剪辑,因为有些部分剪掉了也不影响故事的理解,那些被剪掉的场景就不是关键的细节。在场景中,关键的细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定了整个场景的主要意图,提供勾勒人物或情节的某个短暂而片面的证据。在情节中,多个片面连缀起来成完整的指向,关键场景能凸显人物性格、或扭转或推进或伏笔情节发展。
情节的细节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场景,要能够具体交代出某条通顺的逻辑。
比如写战争为主题的故事,可以将人物作为逻辑点。先抛开交战双方的军事将领,转而从底层士兵、街边流浪汉、村庄农夫等角度写起,战争如何改变了他的生活。
在这个时候,不论主角、配角,人物退居其次了,为的是通过人物来展现一种局面、影响,这时候的人物描写,重点不是突出人物的性格、人性,而是为了突出环境。每一个人,每一个视角。越大的局面,越要从小人物写、从个体写。各个方位不同的人写清楚,就构成了全局。
同样是写战争,张的《倾城之恋》主题却是战争中人们的生活。那么她所选取的情节细节,就是相亲、游玩、城市轰炸等事件作为故事的逻辑点。
那么如何写出情节的细节?类比一下,场景要闭上眼睛写,脑中仿佛回忆一般,将场景再现眼前,让后挑选最具表现力的细节,予以大写特写。类似的,情节的细节,需要让所有的场景动起来。仔细考虑,这个场景之后,会是什么场景。想到的场景可能非常多,哪些场景会有特别强的表现能力?然后找出几个场景之间的逻辑,设计出这个逻辑该由哪几个特别有表现力的场景呈现。
比如如何讲清楚一个人上课迟到?两个场景就够了,第一个场景是这个人坐在餐桌前正张大嘴吃三明治,眼睛瞟见了墙上的钟。第二个场景是他背着书包奔跑已经到了校门口,但是已经听到了上课的打铃。但是如果他迟到了这件事跟整个故事关系不大,那么这两个场景都要删去。如果这是一个侦探案件,侦探问此人为什么那么清楚某个时间,就可以保留第一个场景,因为他吃早餐的时候突然发现快要迟到了,所以印象深刻。这个场景与侦探案件的故事在逻辑上是通顺的。
再比如《控方证人》里,沃尔遇见富婆,是看到她正在试戴帽子;而沃尔在律师所里评论的也是那顶有特点的帽子;然后继续叙述再次与富婆相遇,认出彼此的关键,还是那顶帽子。沃尔当然可以以任何理由更富婆重逢,甚至走在大街上迎面碰见都行,可是借用这已经出过场的特色帽子,三个场景的串联如此紧密而逻辑流畅。
但是帽子其实跟整个故事没什么关系,如果这是个侦探类故事,帽子对案件侦破发挥了重要作用,那这个逻辑就更圆满了。这个帽子只是三个场景之间的逻辑,巧妙,但不主要。最主要的还是故事内部的情节逻辑脉络。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