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过一部分现代心理学方面的书,只记住过一个名字——塞曼利格“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
读《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有一种感觉,它就像一棵大树,之前读过这方面的书,仿佛就是这棵大树上的一些枝桠和树叶。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都是都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协会的核心成员,在19世纪初因为一些观点有分歧,导致他们的关系破裂,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从此与弗洛伊德森分道扬镳。他的某些观点和弗洛伊德是对立的,比如,“目的论”和弗的“原因论”。
我们无法评判谁对谁错,这是哲学方面的一些东西。但这也不是不加辨别的盲目,个人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包括他对梦的研究等都很有很有高度性,他本身也是一个经验深厚的心理医生,给很多精神分裂的病人看过病,他的学说必定是建立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之上的一些精华;而且,当今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来推翻弗洛伊德的这些观点。同样对阿德勒的心理学,我们也无法直接用对或错来评价。哲学和心理学就是这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要落地,好用的就是最好的,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评价方法,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偏见,但可以保持思析的观念。
比如,有一位青年人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但是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要像要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自目前的自己,但是他非常害怕到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朋友们都把它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与父母关系不和,或者是由于在学校或职场受到了欺辱而留下的心理创伤,亦或是因为太娇生惯养了,因为过去的这些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阿德勒的目的论,强调人的所有的行为都和目的有关,否定了弗洛伊德的过去的创伤,和不可更改的影响。
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他的朋友事先有了不想出去的目的之后,才会为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了不安或者恐惧之类的情绪。强调只有理解了目的,才能理解其行为的含义。
他觉得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时,曾经说过:“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大家都在为某种目的而活,为了某种目的,我们可能捏造出一些情绪或表现来安慰自己,给别人一种合理的解释。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边就在想回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一些心里边不舒服的情绪。比如,今天晚上我想让老公带孩子,吃过晚饭,看到他我会说:“我心里很不舒服,如果今天晚上,我不去陪孩子们,他们就可能一直看电视,没有人管?!蔽抑曰崴嫡庋囊欢位?,是因为我是有目的的,但是,好的一点是我没有捏造一些愤怒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心平气和的说出了自己的感觉和想法。
阿德勒认为人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不正常的表现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有一位母亲正在批评自己的女儿,正在火头上,语言带着怒气,这时她接到了一个电话,一听是女儿班主任的声音,她瞬间改用温和的声音跟班主任交流,挂了电话之后,她又愤怒的语言继续批评女儿。这位妈妈的一些行为和表现证明她愤怒情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不满而制造出来的,她当然可以用另外的一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比较于“原因论”,我是比更喜欢“目的论”,因为目的论能给人一些积极向上的能量,把一些问题和行为看着自己的原因,只需要改变自己,就能改变当下的境遇,能让人看到了希望,并为之努力。
非常喜欢这句话:“无论你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p>
抓住当下,积极面对,拥抱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