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的方法论意义
“知识就是力量”是个广为流传的口号。 人们通常只是从科学价值论的意义上去理解这个口号,其实,这一口号中的思想,最初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时作为重要方法论原则提出来的。
十七世纪初的英国,封建生产关系正土崩瓦解,资本主义生产迅猛发展,开始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但是,当时的科学界却处于一种不景气的状况中。这是由于经过黑暗的中世纪,科学还未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当时许多学者仍轻视感性经验,整天死啃教条,空谈玄理。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只能较多地依赖能工巧匠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这种状况显然是不能适合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的。
针对这种情况,培根提出了一个“以机智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伟大纲领”,他指出,工匠们的劳动固然是社会生产中的一种实在的力量,但他们却象蚂蚁一样,只会收集一些现成的材料,无法对自己的经验作出理论上的说明;而那些只尚空谈的学者却好似蜘蛛一样,他们只凭着自己吐出来的丝来结网,对社会生产的发展毫无益处。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应该象一只蜜蜂,先从花园和田野里采集来花粉,然后进一步把它加工成蜜。因此,他提出学者必须与工匠结合,他把这种结合称之为知识与力量的结合。他大声呼吁,“有学问的应当注重经验,以经验擅长的亦应该注重学问所教的方法”,他认为这种结合是“经验和理性职能的真正的合法的婚配”。这就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口号的最初含义。正是由于培根对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高度重视,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把他誉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后来培根的这些思想经过演变,才逐步形成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言简意赅,脍炙人口的口号。
可以看出,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最初含义,完整地理解这句口号的意义,是很有益处的。也就是说,这一口号不仅揭示了科学知识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即科学知识的一般价值意义,而且它还是一个具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的命题。在这一口号中蕴含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理论研究与实践方法的统一及科学、技术、生产的统一等重要的方法论思想。总结和发展这些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克服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自觉地把科学技术的研究引向应用,从而充分发挥科学作为生产力的功能,无疑地都将会起到一种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