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落归根的不解
百年前的某一天,一艘西方的邮轮穿越清晨海上的迷雾,朝着东方驶来。
近了,近了,太阳穿过雾气,远方的海岸依稀可见。船上顿时热闹起来,有人热泪盈眶,止不住的眼泪和相思苦。
随同这些人在一起的,还有好几口棺材。
一位汉子想着,终于要送到了,终于能了了老乡的心愿。然而,他们这些人,终是没有踏上故土,船在距离海岸线几百米时失火了,一船的人连同货物,葬身茫茫大海。
他们的归家之路被这意外永远阻隔了!
以上这些,不是凭空杜撰了,这个故事我在一本杂志上看的。
这艘船是从遥远的地球那边驶来的,船上的许多人是在异国他乡长期从事苦力的华工,有人一走就是十几年,甚至更长。
那几口棺材也是真实的棺材,里面躺着的也是东方大陆的,我们的老乡。如果衣锦还不了乡,就把自己的尸体拖老乡带回来,尸骨也不能流落他乡,埋也要埋在故土上。
曾经,我们的老乡,流落在外的华人,总是舍不得这片故土。
想想百年前,这片神州大地,军阀割据,列强虎视眈眈侵占瓜分,运动、暴动,洋货挤压,该往哪里去,哪里是出路,似乎一片雾茫茫。
这片土地上的人,生活的并不富裕,仍做最苦的工,换来可怜的维系生计的怜悯。
许多人为了生计,为了寻找自己谋生的路,远走他乡。许多的人下南洋,或者走得更远,为的是吃饱饭、穿暖衣,为的是能好好活下去。但无论走多远,他们中的许多人,总想着什么时候能踏上回家的路。
他乡虽说也苦,也受人欺负,但只要肯吃苦,肯用苦力,老板还是看在眼里,工钱还是对得起良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他乡虽好,但总归是异乡,故土难离呀!
曾经,那些飘零在外的华人,让他乡的人欢喜,让他乡的人担忧。一方面受人歧视,融不进人家的圈子,一方面出来就是挣钱,挣好钱了回家过小日子,我也没有留下来的意思。我们的乡亲,有过懦弱、悲愤,但自立自强、爱家爱国,难舍的乡情,永远是我们民族的记忆。
要知道,最早国家层面出台不公平法案区别对待华人的是美国。让你参加社团你不干,让你明天上街游行,你说老板的良心还凑合,人家休息,你加班,人家干8个小时,你干10个小时,这谁受得了,这是工友层面。在企业和政府层面来说,你能干,听话,要得钱还低,老板非???,但是不在当地娶妻生子,挣了钱就要回去,就往老家送,作为以移民立国的美国,这怎么受得了呢。在各种因素堆积下,这个法案就出台了。
这个事情,也有人从歧视链的角度来分析。歧视链这个东西,无处不在,你想想你现在站在大街上,往四面八方看看,想一想,那个地方的人你觉得日眼的很,你就不喜欢。咱们国家,你内心默默算一下,这种情况是不是有?在当时,华工应该不是最不受人待见的,你想想。
当然现在随着社会进步,各种思潮的碰撞,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四处移民的不少,全家移居定居的也有,但有些东西,有些印迹,是融在血液里的,是改变不了的。
再说说另外一个真实的事情。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焦灼状态,欧洲遍地用工荒(由此看来,人口基数多么重要),天津、山东忽然冒出一些公司,广告很诱人,走吧!来吧!在遥远的美丽的某某万里的异国,工作轻松,天天能挣金币,你将成为富翁,你将享受荣华富贵,机不可失,人数有限!
就这样先后有14万华工来到了英国、法国等国家。当时挑选华工是非常严格的,看牙齿,翻眼皮,基本上都是身强力壮的。即使这样,有一些人没有留下姓名,还没达到目的地,还没有看到传说中的满地是金子的地方,就死在路途中,永远的逝去了。那些到达的工友,从事最苦最累,别人不愿意干的活,甚至在距离德国机枪50米的地方挖战壕、排地雷。中国人无畏无惧,执行力强,听话,效率高,这是当时西方人的共识。
老板给钱,就得给人家好好干活,不能偷懒?;ひ怖止巯蛏希恍┤寺蛄宋鞣降男缕娑?,还拍照寄给远方的家人。与国内比,华工觉得总算出力能填饱肚子,工钱也不克扣,更要好好干,说不上人家还要涨工资呢。
华工的付出和表现,给当地居民、给欧洲的士兵、军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熙也忍不住感慨:“中国劳工是世界一流的工人!”。一战结束后,法国的美女觉得华工勤劳可靠,据说有3000名华工留在法国当地娶妻生子,这也成了后来巴黎华人社区的起源。
有一些华人死也要回家,一些人因种种原因留在了当地,成了华裔、成了移民。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你看英国、法国、美国许多城市存在的唐人街、中国城,逢年过节还要耍个龙、舞个狮,闹个元宵啥的,在这些地方的小超市,你还能买到小板凳、火锅底料,扫把、簸箕啥的。
这种现象,也许这个世界独独一份,找不出第二家来。
记得当年钱学森怀着一腔热血想方设法要回到祖国的怀抱,要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舍弃美国的繁华富足。当年美国设置重重阻隔,充满了凶险艰难,依然阻挡不住回家的路。
这也许就是华夏儿女的真实写照,这里面隐藏着什么,隐藏着民族的秘史吗?
【2】东方之珠从未远离
有个作家叫龙什么应什么的台,不说全名,主要是怕文章被莫名不见了,就是这个女的,以前大家印象挺好,不过这几年似乎因为言论,被大家声讨,你懂得。
2016年她在香港大学做了一个演讲,主题的名字是《一首歌,一个时代》。她讲到,“一首歌能够经历数十年依然不被忘记,是因为它是时代、是历史,更是每一个人的回忆与安慰。
后来她问观众,你们有没有人生中的启蒙歌?是哪一首呢?
一位中年男子拿起话筒,没有铺垫、没有酝酿,用着不很标准的普通话说:有一首歌是我进大学的时候,师兄们教给我们的《我的祖国》。
她有点不太相信,有吗?能唱几句吗?
这位中年男子开始唱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她想也许这首歌只有这位男子会场,其他人可能听都没听过,于是问道,大家会唱吗?
会场的歌声开始嘹亮,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没想到不少年轻的大学生也会唱这首歌: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龙作家有点尴尬地说,啊,大家都会唱?!我不知道这首歌,没听过。说她不知道这首歌曲,我不知道真假,也许她不愿意承认罢了!
这么多年轻的人心里装着这首歌,这也许就是现实的一角,香港青年真实的一角,内心一直有种国和家的情怀。
其实香港从未远离,一直在祖国怀抱。前两年发生的事件,就是被一小撮人背后鼓捣的。就像若干年前发生的那场学生活动。一些年轻人,少不明事,被人利用了。我们还是要看主流,看真实的民众。
要知道香港多少年被殖民,殖民者奋力地删去我们的文化,去除我们的历史,我们多少人后来在努力地找回我们失去的,我们原生的文化。
要知道,香港人是厚情的,98年洪水、2003年非典、汶川地震来,只要祖国需要援助,每次次,来自香港的捐款是最多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每次捐款,香港普通人民是最积极的,这是割不断的血脉相连。
香港必将更加繁荣,成为更亮眼的东方之珠。
【3】回家的路终不会远
诗人余光中有一首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想跟一句唐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知道现在大陆对面的那边的乡愁还有多少?但我想只要文化没割裂,我们还是一家人吧。
放大手机地图,湾湾有南京路,有刀削面,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台湾省的街道名称对我们没有疏离感,犹如你走在任何一个省、市、甚至县城——广州街、长沙街、南京路、重庆路,等等。
2022年8月7日晚上,华春莹发了一条推特:“百度地图显示,台北市共有山东饺子馆38家,山西面馆67家。味觉不会欺骗。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终将回家。”
这是味觉上的,其实文化上的几乎一直在延续。
有多少人熟悉琼瑶的名字,有多少少女曾经读过她的书,又有多少人看过她的影视剧,曾经那部一到放暑假就播放的《还珠格格》陪伴了多少人,陪伴了多少人的童年。一部部琼瑶的小说把多少少女的青春打扮的花田如梦,成了最开心的年代。听说还有席慕蓉。
一代女神林青霞,多少人的往事回忆。当年的小虎队令多少人难忘,12年前春晚小虎队的再聚首,总是难忘和不舍,总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这里面分什么这边和那边,我们都是一样的,一样一样的。
那个写下在撒哈拉沙漠写下故事的三毛,那个流浪的三毛,那个孤独的三毛,印刻在多少人记忆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白先勇、蒋勋、南怀瑾这些文化大师。
如今,周杰伦依然那么的火,两岸同此凉热?;褂星耙欢问奔涓枋至醍u宏因为跳健身操而走红。只要给一个合适的点,我们定能引燃内心深处的相互认同和倾力相捧。
因为舆论管控的不一样,大陆这边去湾湾那边的明星并不多,但这边的影视作品、文学经典一样的火热,早些年《疯狂的石头》也是火成一片,近两年《人民的名义》也是长期占据收视率高位。
四大名著一个也没有少,湾湾故宫里的宝贝还是承载这我们民族的记忆。
以上种种,说明我们的文化根源还在,那么的容易共情,容易相互共鸣。
只要文化部割裂,我们大概率不会分离。
虽然湾湾的个别极端分子在奋力表演,但湾湾民间的生活传统、民俗大致是一样的,多少年都未变,过年迎财神,舞狮耍龙,闹社会,炸鞭炮,给压岁钱林林总总,总是和大陆这边一样一样的。
有媒体评价到:春节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承载着海峡两岸亘古不变的文化与情感联结,不管每个人心中的年味是浓还是淡,过年总是两岸中国人最欢愉、最具仪式感的时刻!
越来越多的湾湾青年也渐渐走出来了,走出来的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然后,然后那种文化自豪和认同不自觉就回归了。
我想只要把握大势,加强文化的纽带和联系,只要文化根系连结,只要我们的民间烟火相同、相通,唱着共同歌,听着共同的曲子,也许在某个转角,某个时候,改回来的时候到了,湾湾总就是要回来的。
我相信,那个这些年闹腾的弯弯,其实终是没有走远,所谓的远其实是附在上面的虚弱。
【4】民族的密码没有遗失,不过何处何地
曾经我们是农耕文明,传说中的后稷,黄帝的玄孙,就是他开启了农耕文明的时代,被誉为农神。在后稷时代,我们的先祖从逐水草的游牧慢慢向定居农耕过渡,华夏儿女渐渐懂得播种五谷,获得相对稳定的粮食来源。
孟子老人家也说过:“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曾经,我们知晓,许多的文字材料都有这样的描述,说我们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根本。的确,到今天为之,我国农民的人口还占着绝大多数,我们的耕种还依靠广大的农民伯伯。
如果你有空,走入随便任何一个村落,你能从许多人家的大门门头上面的匾额读到“耕读传家”四个字。中国人对耕田种地、读书做人很重视的,不是有句骂人的话“五体不勤,五谷不分”。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基因里也许藏着种种种的密码,天下万物,一切皆可种。国内种不下,都种到国外去了。
看到一条新闻,一位姓赵的男子,23岁就到西班牙,起先是开超市,后来开超市种菜就一起弄了,越弄越大,反正成了当地种菜亚洲第一人。
中国人到处创造自然景观,都把菜种到迪拜去了。有一个人叫孙建省,就在迪拜50公里外的沙漠上开干,动物粪便改善土壤,国内的大棚找着往过挪,结果在沙漠了种出了黄金。要知道,在迪拜一个洋芋,就是土豆都敢要你国内几斤猪肉的钱。
别人没想到的事情,中国人想到了,别人没干成的,中国人干成了。
当然,以上几例是从经商致富发财的角度出发的,有更多的华人到了国外,种菜种瓜是属于不自觉,发自内心的一种必然。
在西方如果你看到花园里种着,大葱、芥菜的,肯定是中国人。推开门望着绿油油的油菜、翠绿的萝卜缨子,那开心的劲头,谁能体会呢?
中国人喜欢种东西,这怕是天生的,你自己瞧瞧你们家,怕你家阳台上可能也种过茄子、西红柿吧。反正花花草草的,肯定没有少种。尽管成活的不多,大多都被辛勤的妇人浇水过多,早早枯萎了,但是拔掉旧草,再来一盆新的,生生不息。
据新闻上说,在美国耶鲁有个中国爷爷奶奶村,住的都是高学历人员的父辈,来这里带孙子。他们发现耶鲁大学的北面有些荒地。这个真不像话,地怎么能荒呢。于是,爷爷奶奶纷纷行动,结果这块土地上就长出了韭菜、香菜等等啦!
我想不让养鸡,主要是携带鸭鸭、鸡仔、猪娃子难度较大,要通过防疫检验,要不然华人聚集的海外院子,也可能鸡鸭成群呢!
也许种菜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技能,更准确来说是天赋本能。也有许多的国外当地人,也开始变得勤奋起来,开始学着种种种。西方人跟着种,他们算的是经济账,中国人种菜谁算经济账,天生就喜欢,不让种浑身不舒坦。
2022年,看到这么一则消息:我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刚到不久便培育出了新鲜的蔬菜,隔壁吃肉快吃吐的俄罗斯人得知消息后,都快馋哭了。他们激动地来到我国科考站,排队蹭饭。
这,这,这都没法形容了,借用别人的一句话,每个中国人的身上都有一段写进DNA,刻在骨子里的“种菜种瓜种花种草的基因”。
我们的民族就是这么独特,风景别致,撒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自理自立,成为别人的榜样,成为别人的口碑里的赞美。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大融合,这个民族包容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印迹、文化承载,血与血的交融,基因与基因的相互链接共生,就这样一步步,经历苦难,经历波折,一路走来。
没有完美的民族,也没有完美的人,所谓人无完人,我们也许有劣根性,但我们有包容,就像当年甲午风云后,那么多的人东渡去日本,我们虚心学习,我们有决心,我们一定能行,一定能赶超。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是优秀的,百花争艳才是春,只是我们的这个民族有更多的色彩,更多的斑斓,藏着更多的密码。
五千年文化传承,一定有着我们参不透、猜不出来的原生密码。
祝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未来行稳致远、更加璀璨!
全文543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