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随着股市熄火,互联网创投热潮有所减缓,有人叫寒冬,我觉得准确说是回归到正常状态。这个背景之下,不少人开始担忧起PM的未来,关于PM的可替代性,是否还会需要等等。
行业人在反思,产品人在自省,这是一件好事。至少不像前两年,各色人怀揣各自目的,挤破头要来当PM,也不管自己是否合适。不是说既得利益,坐在这里说话不腰疼,如果不是真正热爱产品,做这行真心不比干其他工作获得的收益会高。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经典的一句写照。
早几年,这句话吸引了无数人投身互联网,那个时代互联网算起步要快速发展的前期,门户唱主角,游戏称霸王,社交、娱乐、视频还未如今天这般兴盛。整个行业对优秀人才非??释欢判惚弦瞪曰チ救疵挥卸嗌傩巳?。很多人应该都有记忆,那时候的应届生是追着四大、IBM、联想、通用、宝洁、辉瑞这些大公司去的,多少人以拿到一个知名外企管培生offer而开心不已。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浪潮之巅》《结网》...这些经典互联网启蒙书籍与口号,帮助把互联网事业前途远大的种子播撒到广大学子心里(对,我也是其中一个)。然后一批互联网公司的上市暴富神话,注入一把催化剂,各路媒体再来添一把火,瞬间点燃大众的热情。优秀人才纷纷涌进互联网,有了人;国外投资的介入,有了钱;移动互联网爆发,有了市场。这下可不得了,各种互联网公司大力投入,自然对产品人才需求旺盛,BAT随便一家,应届PM招上百人的现象,在那两年稀松平常。
这样的宣传与诱导,对一个初生行业要起步要吸引人才来说,帮助十分明显,尤其在智力密集型行业。双刃剑的另一面则是产品人员高度冗余,竞争激烈,良莠不齐导致普遍对PM的评价不好,稍微可以庆幸的是,优秀的PM因此身价飞涨(不要看我,我也想飞)。
这几年大家应该也感受到了,要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里,随便抓一个年轻人问做什么工作,一半人都会说跟互联网有关。一半里面,三人行,工程师、PM、运营必有其一。
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时代,全民高度参与互联网,人人浸淫过互联网思维大缸,UED概念、产品意识这些之前作为PM入门傍身武器的东西,现如今已是common sense一般的存在,拉个高中生都能讲出一堆,更别提同处互联网企业里的其他工种。如今,真可谓人人都是PM。
更别说,在大多数互联网公司,老板均在有意无意的充当产品经理。其他工种来做PM,连明星都接二连三的来争当产品经理(我只能去唱歌演戏了),我们还能不能做一只安静的美男汪,噢不,产品汪...
本来不准备回答文章的题目,怕有人骂我标题党(其实骂,我也不介意)??萍夹幸等招略乱?,诸多预测例子,事后证明被打脸的居多。只分享一些个人感悟:懂得需求在哪里,才知道变化在哪儿。PM每天研究用户的需求,自身又何尝不是承载着公司、行业的需求。
工程师有全栈的,现在国外的设计师也有在朝着全栈发展的趋势,现在不少公司用「产品设计师」来定义PM,随着设计师能力的全面化,用研、交互、视觉综合一体的UX设计师,更符合「产品设计师」这一定义。
可以借鉴给PM的是,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业务复杂难度指数不断上升,对PM的综合能力则也提出更高要求。当初大家都不太懂,你会一点我会一点,现在没有说哪方面知识是不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取学习到的。大家都懂了,都会用了,也都这么做了,竞争优势自然被一点点抹平。
所以呐,不局限自己的类型,只要是产品,都抱着一颗有学习掌握之心。前台与后台,电商还是社交,数据型抑或策略型...掌握各个方面的产品技能,尽量把技能点点广一些,融汇之间,做尽量多不同业务类型的产品对提升产品能力非常必要。
发展成熟的行业,分工会越细致,这对生产来说是好事,对个人来讲却不一定。能力被圈养得单一化以后,这个栏子破了,要想轻松钻进下一个,身形上受限,可不是那么容易挪窝的。
另一边,PM也是另一概念上的「产品设计师」,除了设计策略、架构模型,多了解设计,与UX设计师靠更近,承担一些设计任务,不失为另一条产品獒进化之路。
工程师、设计师具备足够高的专业性、不可替代性,这两方面特性相互关联影响,促使一种工作成为一个工种。PM这一行要独立可支的长久发展,真的也需要提高自身的以上两方面特性,在业务中稳定提高贡献价值,才是有资格与其他角色平起平坐的根本。
?题图来自朋友圈/卷卷
摄于2016.1.16 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