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不对你生气,但对孩子发火
前几天,我带着儿子出门赶车上学。出门前儿子发现没有带水壶,奶奶一看冲着爷爷说:还不赶紧给他拿水壶。
说也奇怪,我一听就来气,下一秒几乎是自动反应地向儿子吼去: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那么大的人还要爷爷奶奶帮忙!你的手手脚脚是拿来干嘛的!老人家一听不敢动,孩子也赶紧自己动手找水壶。
接下来在上学的路上,我一直难以平息心中的怒火,训斥了孩子一路??醋藕⒆愚抢拍源晃已档妹痪虿傻难?,我又心生后悔,几乎被自责和内疚淹没。
自责内疚的情绪叫停了我的指责,其实静下心一想,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我的生活里面很常见,为什么这种情况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02
母老虎秒变小绵羊
带着余怒的我回到了办公室,看到了熟悉的同事,禁不住喋喋不休的抱怨着早上发生的事情。
想到老人家对儿子毫无底线的照顾,我尤为生气地说:他们又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孩子照顾他,凭什么现在抹杀他学习照顾自己的权利!
说到这儿,我意识到原来我生气的对象并不是孩子,而是在生活中对他样样包办的奶奶。
还没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我就被领导叫进了办公室布置工作,于是我又发现自己从母老虎秒变成为了小绵羊,原来张牙舞爪的气焰蔫了,只能唯唯诺诺地答应着领导。
为什么前后不到一秒,我可以从波妇骂街的母老虎瞬间成为服服帖帖的小跟班?
我还是我,是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让我发生这样的改变?
03
有怎样关系
就成为怎样的人
英国诗人多恩有一句名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形象地说明我们不可能逃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道理。
关系里的人,就像太极图中的两仪,相互定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就像在亲子关系里,没有父母就没有孩子,孩子不出生父母也不会出现。同理,没有丈夫,就没有妻子;没有老师,也就没有学生;没有医生,也不会有病人。很难分清楚其中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关系。
虽然这很像枯燥的哲学问题,但与我们怎么在关系里面重新理解自己息息相关。
陈海贤说,其实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
如果我们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也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所以如果我出现了指责孩子的行为,这个行为让我觉得很内疚,可能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当时所处关系的问题,例如我、孩子和奶奶的关系。
04
不同的角色造就不同的期待
我们成为了不同的自己
我观察到自己平时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如果在家或没有旁人在的时候,对孩子特别地凶;但是如果对着其他人,特别是不熟悉的朋友和他同事,就会表现不同的友好和善一面。
我不喜欢冲突的关系,我希望和别人的关系是友好和谐的,他人也当然希望我是容易相处的。
在这样的关系里面,无论是对方还是我自己会发展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温柔友好和善。
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孩子是我最亲的人,也是在关系中弱势的一方,我可以毫无顾忌的、毫无心理负担的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就就很容易发泄出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传说中的母老虎。
同理,在和领导的关系中,领导期待我是一个有团队合作精神、执行高效的下属,我作为弱势的一方,希望得到升职加薪,我愿意按照领导的期待,扮演好下属的角色,去塑造自己的行为,所以上司下达命令时,我肯定表现出服从的行为。
陈海贤说,行为期待是关系里的人共同达成的隐性契约。在一段关系里,你随时随地都在面临着一些行为的期待,因此你随时随地都在扮演着某个角色。这个角色决定了你会怎么想、怎么感受、怎么说话、怎么行动。
05
三角化关系
既然关系对塑造自我那么重要,如果处在不健康的关系中,对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有一些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甚至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很沉重却深陷其中难以逃脱,可是又很难看清它的根源在哪里,例如关系的三角化。
要理解关系的三角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三角关系。
有一天我去看中医,中医馆刚好有一男一女两个医生帮病人做理疗,女医生的女儿因为没有人带,也在中医馆里面玩儿。
突然两个医生因为一件小事情吵了起来,小女生看到了赶紧跑到妈妈身边,很着急的询问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还安慰着妈妈。紧接着,小女孩跑到了男医生面前,眼睛瞪得大大地怒视着他,然后做了一个鬼脸。
很显然,小女孩觉得妈妈受欺负了,用自己的行为保护着妈妈。因为小女孩的介入,使两个人的关系变成了典型的三角关系。
所谓的三角关系,就是当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出现了第三者减轻两者之间的情感张力,淡化他们的矛盾,从而让关系回复稳定。
06
打破稳定的关系三角化
回到一开头的情形,当看到老人家对孩子的事情进行包办,因为教育观念的不同,当时我和奶奶起了冲突,我对她的行为是生气的。
但是因为我并不想在这段关系里面扮演一个欺负老人家的角色,所以我把怒气撒在儿子身上,通过在关系中引入第三方孩子,避免双方的冲突直接爆发。
说得直白一点,儿子是我避免和奶奶发生冲突的替罪羔羊。
三角关系本身不是问题,它是一种正常的人际现象。但是如果三角关系中的某个人,一直成了两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这个人被三角化了。
例如每次我和奶奶遇到冲突的时候,都是通过指责孩子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来避免和他们发生冲突,我的儿子就会在这段关系中被三角化。
被三角化的人,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困惑,别人的矛盾和情绪,就会变成他的问题。而他也会被卡在这段关系中,很难出来。
那应该怎么破呢?
这要回到源头思考,关系为什么会被三角化?因为是我们回避彼此的矛盾,所以通过引入第三人来解决。
所以回到我自己的问题,当我把孩子三角化的时候,如果要避免继续伤害他,我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面对和奶奶之间的教育观念的冲突和矛盾,通过多次的沟通,在教育理念上,与她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而如果你是被三角化的一方,你也需要重新回到两人关系。你可以跟关系中的每一方讲:我很想跟你们保持好的关系,可是我不想卷入你们之间的战争。让我们回到单纯的,我和你之间的关系。
—END—
(以上图片皆来自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本人删除)
作者: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