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网络段子的都知道,于谦于老师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其实不光于老师这样,老话讲“烟酒不分家”,抽烟喝酒当属中年油腻男人的主要特征。自改革开放以后形成“饭局文化”至今三十年间,无数年轻人前赴后继,竞相接受“名利场”的洗礼。除了饭桌上的人变了,手上夹的,杯里倒的,夹着唾沫星子喷出来的可是一点没变。
抽烟喝酒是一种“社会契约”
“干了这杯”,是一种豪迈;“把这杯干了”,是一种权威;“这杯我干了”,是一种妥协。这个“文化”已经深刻到一颦一笑皆文章——碰杯太高不行,酒不喝干不行,坐等别人倒酒那更不行。“无酒不成席”,酒在公共场合变成了一种敬意的代名词。酒桌就是江湖,一入江湖,管它是好友聚会还是商场应酬,都难逃一套奉陪到底的拼杀。但每个人的心中又都有疑惑:它到底是珍馐还是毒药?你想给领导(就用“领导”来指代重要的人物吧)喝“好”了,喝“高兴”了,那一定是得让他多喝,不光是多喝,还必须用漂亮话,高帽子当做“药引”就着喂下去;想让领导平息怒火,却得”自?!埃槐呤堋狈!?,一边配合着表演出痛苦的表情和形体,以示自己做出的牺牲。
酒是一个复杂的载体,烟也是。参加饭局,说明你”入了门”,端起酒杯点起烟,你才可能是“自己人”。这个时候,烟就不是为了自己抽的,酒也不是为了自己喝的。这个时候,酒有酒品,烟有烟型。世故的人眯眼观察,用对方夹烟的姿势判断这个人上不上得了台面,日后是帝王还是民工。你抽的什么烟,代表了什么排场,也代表了什么品位。张扬的1916,特立的苏烟,领导的中华,经理人的中南?!坪鹊迷蕉?,烟就点得越勤——这时还只是举杯示意的自嗨,等到整场烟雾缭绕如蓬莱仙岛时,现在开始众仙起身,三五结伴举杯“打圈”了——敬酒、点烟的社交才算进入高潮。
没有什么比“馊手”更重要
“馊手”(social)是什么?馊手就是社交??!如果你不懂如何参与职场馊手,等于放弃了很多工作中的机会。比起偶尔为之、随时可以缺席的“饭局”,因“公”吸烟的场景更加常见。这种场合与其说是被迫参与,不如说是有意为之。几个人躲在楼道里卸下“道貌岸然”的姿态,集体吞云吐雾,必然伴随着“开小会”式的信息交流?!独嫌鸭恰防锞驮枋龉庋那哦?,瑞秋跟同事和老板一起讨论问题,一时讨论不出所以然,结果老板和同事两个人出去一根烟的工夫,就把方案定了,捎带着把下个月的出差行程都安排好了。
商务场合有类似效果。接待客户、或是到其他公司谈判,中间的厕所时间是个私下交流的“黄金期”。主动给对方点上一支烟,几个人姿态一放松,保不齐就说几句“建议”的话出来。即便没交流出什么“金玉良言”一段放松的交谈,也会让接下来的会议不至于那么一本正经。
不过这是有“重要”人物一起抽烟的情况??垦汤础扳仁帧弊畲蟮奈侍庠谟?,你无法主动选择交谈对象;不单不能主动选择,在禁烟的大环境背景下,能够交谈的对象都开始变少。尤其是赶上对方地位高过自己的商务会谈,趁休息的时候去吸烟反倒会被贴上“瘾君子”的标签,或者至少一身烟气也让人平添反感。
那如果不抽烟,这么好用的“社交工具”不是浪费了?不仅不会,我反倒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社交烟的锻炼“,你已经为无烟场合积累了足够多的社交技能。抽烟的“社交功能”给人带来的最大的启示是,交流的艺术在于把握“一张一弛”的节奏。尤其是在交谈双方地位、主动性不对等的商务场合,郑重其事、滴水不漏的对答,不如随口说个笑话、直白的示弱更能拉近距离、打动人心。这倒是常年抽烟的人难得的智慧财富。
群氓效应
群体智慧通常低于群体中个人智慧的下限。一群烟鬼相互牵连,毫不意外地会把抽烟当成是“正途”。但这个正途不仅浪费钱财,还让人身心受创。我前文中已经提到,吸烟是众多疾病的帮凶,仅癌症类就有超过16种,从口鼻喉到肝胃胰肺,从肾脏到宫颈膀胱,它还是心血管疾病和性功能障碍的元凶之一。每个人心里都是一边暗自担心,一边心存侥幸。几个“烟友”相聚的时候,又会把这些担心抛之脑后。
“瘾”的可怕在于它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在主动思考,而其本质是让我们放弃思考。尽管你知道,烟应该要戒,酒局也要尽可能远离。但作为一个社会人,谁周边没有三五个损友或是亲密的同事兼伙伴呢?公然宣布自己打算“戒烟”,一定会被周围人当做是个异类:有人鼓励赞许,就有人等着看热闹。如果是同道中人,还会立劝你不要想不开,疯狂试探你的决心。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怀疑,试探:“真的吗?”“假的吧?”“别逗了,来一根来一根”。当你说出你已经戒了几天的时候,他们开始同情你,并试图挽回你:“忍着不抽的滋味老难受了吧?””一下戒的话反倒影响身体健康“”别硬抗了,少抽点儿就行了,就跟喝酒一样,控制少抽就行“。
这种场景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感:在你朋友的眼中,你正在放弃某种如人生信条般的爱好;而在上帝视角,你好不容易挣脱了“绳索”,一群套在绳索里的人正惊恐地让你也赶紧套回来。
最终,也许几天,也许几个星期,几个月,你放弃了,他们开始拥抱你:”你看,我就说你不能戒吧“”烟都不抽了还有啥快乐了“”赶紧点上,少抽点儿就行,咱们以后在一块时候少抽就有了“”以后别戒了,戒的心理都不健康了“……戒烟者恒有,戒成者寥寥。在这些人看来,你”必然失败“的戒烟道路上,能成功带你脱轨,亲眼看你食言简直比得了”武林至尊宝刀屠龙“还有成就感。
如何“自由”社交
这个时候,你能采取的最好办法早已写在《周易》里:“潜龙勿用”。不必张扬,默默开始你的停烟大计。这段时间最好没有任何人打扰、干预,无论是积极的鼓励还是言语中挑逗,不让任何人影响你的“心理建设”过程是一个成功率更高的通关方式。因为在开始的两三天,我们可能要经历习惯上的不适应和情绪上的反复——不见得一定会有,但做个回避总好过直面干扰。
但假如你无法逃避这种场合,最好的推辞无外乎示弱:这两天不舒服,歇一歇、停一停。什么?戒烟?没戒,就是先停几天不抽了。肺不舒服。在我“戒”烟的头两个月,经常被迫“闯入”一群烟鬼的场合,以上这些说辞百试百灵,没有人会劝你抽烟,有的还会宽慰你两句:“前段抽太多吧?我有时候也不舒服,休息休息就好了”。因为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也就没有感受到“诱惑”,几次之后,自己确实就对抽烟这件事毫无感觉了。别人主动递烟或劝烟也就像别人劝你多吃水果一样,只当对方是客套,自己并不会产生欲望。不单没有欲望,还开始觉得烟味难闻。当你的潜意识也开始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身体终于诚实地开始抗拒这种“毒害”。
但抽烟的“习惯”我们仍然可以保留,只不过用其他方式替代——疲劳的时候出去放个风、空虚无聊的时候起来喝点水吃点零食、困倦的时候做做深呼吸(最佳“补”氧方式)伸个懒腰,或者就睡上一觉、甚至还可以跟随烟友去楼道里聊聊天,自由享受社交乐趣。别人会习惯抽烟的你,也会习惯不抽烟的你。两三个月后,当别人发现你确实已经远离了香烟,恐怕他们的眼中就只有说不出口的”佩服“二字了。恭喜你,成为了别人心中的”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