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从心理上来说,每个行为背后,都代表着一种心理渴望,而这种心理渴望,也就是动机,所以一切行为背后,应当都存在一种动机,当我们理解了这个道理后,甚至还可以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这种行为,和这种心理渴望?
我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这种行为”理解做前因,把“行为背后的目的”叫动机,当然,今天分享的不是前因,而是动机。
举个例子,从小到大,父母希望我们好好学习,这是动机,于是有了各种对待孩子的行为(每个父母思维格局不同,所运用的行为就不同),比如有的父母会通过打骂的方式,或会耐心教导的方式让孩子好好学习,而对于一个孩童来说,对打骂行为的父母,传导给他们的是父母脾气不好,只会打我骂我;对耐心教导的父母,传导给孩子的就会是一个贴心善良的父母。
为什么父母最初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但是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却是不同呢?
从上可知,是行为上的方式不同,所以传导给孩子信息就会不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孩子不能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心理渴望是什么。
小到教育小孩,大到入职职场,很多时候,企业一些好的行为动机,会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变味或实施不下去,由最初的动机,最终变的与最初的动机不相一致,深究下去,我想是两方面原因,一是传导方和接受方的问题,传导方或因不理解企业行为背后的目的,或因传导的行为方式有问题而导致动机变味,接受方或因不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或因理解而不愿接受,导致良好动机最终变味或实施不下去。
由此可以理解,要想把行为背后的目的,有效准确的实施下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与信息传导者进行动机同频
信息传导者因为是代表企业最初动机的实施者,如果他都不知道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那么如何运用有效的行为传导给接受方呢。
二、要运用良好的行为方式
传导者行为方式运用的不好,那么接受方所理解的就会出问题。
三、接受方要愿意接受
接受方这里一个是愿意接受,一个是让接受方理解行为背后对自己有益的动机,因为愿意接受这里又分为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被动和主动所代表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企业要做的是让接受方积极主动的去做事。
……
以上粗浅思考,可假可真,且做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