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菲·艾恩在《奖励的惩罚》一书中写道:“奖励和惩罚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面,而且这个硬币还不值什么钱?!?br>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的作者安心认为,这个不值钱的硬币就是权威,她认为惩罚与奖赏是权威的两种形式。权威的使用,在短期内可以满足父母,比如打孩子一顿,孩子变得听话。但是如果我们重视孩子的长远发展,想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就要摒弃权威。
书中讲了这么一个例子:
之前在网络上有一个英国爸爸教育孩子的视频。视频里孩子从超市“偷”了巧克力,爸爸拉着孩子向超市的收银员道歉,孩子非常羞愧,但爸爸一定要孩子道歉。
在爸爸的逻辑里,孩子做错事情必须接受惩罚,这个惩罚就是孩子要向收银员道歉。
很多人看完视频都表示这位爸爸做得很好,给予点赞。
但这个惩罚真的是对的吗?
其中有位爸爸看了这个视频后留言说,小时候在邻居家玩耍,偷偷将一把小刀拿回家,“我特别喜欢那把刀,后来被奶奶识破,告诉了妈妈,并拉着我送回去。我好难堪,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好像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我是个坏孩子,煎熬了好长时间。‘我是不好的’,这样的生命底色伴随了我很长时间”。
是的,难堪正是视频中的孩子展现出来的感觉。我们不妨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中去,当我们知道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是希望越多人知道呢,还是希望越少人知道?
出于自尊心,我们当然希望越少人知道越好??墒鞘悠道锏恼飧霭职?,不仅把孩子拉到大庭广众下,让他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还特意拍了视频放到网络上??杉?,他认为这么做是应该的,是正确的,是对孩子好的,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当然这位爸爸绝非有意羞辱或伤害孩子,他可能真的是“为孩子好”。
但在视频中,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并愿意把巧克力还回去时,爸爸要他当面还给超市的收银员。那一刻,孩子愣住了,一脸惊恐,然后爸爸说:“你害怕了吗?我才不管?!辈⒂怖藕⒆影亚煽肆Φ泵婊够厝?。
这样的做法满足了父母教育孩子的用心,但也让孩子在那一刻充满惊恐、害怕、无助、难以面对的难堪和随之产生的罪恶感,以及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的低自我价值感。
这是父母的惩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的伤害。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不在大庭广众下,我偷偷地在家里惩罚孩子总可以吧?
安心在《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中分享了她朋友的故事,朋友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向妈妈投来试探的目光。因为每次她做错事情就会被妈妈惩罚,为了避免惩罚,小孩习惯了从妈妈的目光中得知这个事情能不能做。
长期地惩罚孩子,的确会让家长在孩子心中变得有威严,孩子会因为惧怕受罚,而小心翼翼地听从父母,然而一个在权威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带着他与权威互动的模式,与这个世界互动。但凡遇到有权威的人,他就会重复幼年的模式,小心翼翼地讨好对方。
其实,父母摈弃惩罚,也一样能够达到教育的目地,当孩子做错事情,父母可以跟孩子表达,坦陈地沟通,告诉孩子自己无法接受这样的行为,然后倾听孩子的想法,跟孩子一起商量如何处理此事。
这样循循善诱地教育孩子,效果远远大于粗暴的惩罚。
同样的,奖赏的方式,也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奖励呢?如果我的孩子做得很好,我想送他一份礼物作为奖励,难道这样不好吗?”
可是你有想过送礼物的初心是什么吗?
我想每个人的初心,都是想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但如果是因为孩子做得好,你才送他礼物,那么这份爱就是有条件的爱,做到了才值得,如果做不到,做得不好,就不值得?!?/p>
而对孩子而言,奖赏教育带来的焦虑,会让他无法享受当下的美好,仿佛一刻都无法放松。
在孩子的思维里,将会习惯用奖励鼓动ta的奔跑。
而父母用奖赏和惩罚规范孩子的行为这种做法,其实都潜藏着父母心里的不信任和恐惧,不信任孩子有自我管理能力,恐惧孩子会变坏。所以,父母不停地说教、命令,或者隐性操控。
实际上,最好的教育是信任与理解。当一个孩子被理解、被信任时,他就会知道怎样为自己负责任,产生自律行为。自律的产生,来自孩子的内在动力。
所有的惩罚和奖赏都是一种操控,是想让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死锵D悄绿嵩凇痘叫阎腔鄣慕逃防锼档溃骸敖逃畋局实钠鸬愫妥钪占闹盏?,是尊重生命和了解生活的全部意义。当我们抛弃想要孩子成为这个或那个的野心和框架时,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自己内在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