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
生了……
女孩?男孩?
男孩……
哦!呵呵呵呵……
这意味深长的呵呵,恐怕只有同时生了两个儿子的爹妈最能懂吧!
无论结局如何,在下决心开启家庭2.0的那一刻,我们大约都已经重舔了熬更守夜、鸡飞狗跳的伤痛,脑补了两只皮猴子在你精疲力竭时蹦跶不停的崩溃。当然,这并不是所谓一时“勇气”使然,也并非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胸怀大爱为社会主义做贡献。我们只是单纯地觉着,有兄弟姐妹相伴,挺好的!
弟弟出现时,我们把他隆重地介绍给了哥哥。
一有机会我们就叨叨叨,让老大懵懵懂懂:我要当哥哥了!以致他在小区里游荡,比他小的小朋友叫他“小哥哥”时,他一定大声再强调:我是大哥哥!
我们改编身边的各种绘本,故事里的哥哥妹妹或弟弟相处得其乐融融,哪怕有矛盾最后也能破涕为笑、喜笑颜开。
我们渴望未来手足相亲,待我们老病得失去意识,希望他俩不是为可怜的遗产争得反目成仇、头破血流,而是有得商量地,没有负罪感地为我们签字拔管。
2.0的生活算是从方方面面演示了一遍,当我们真正走进它时,还是有猝不及防,经验主义让我们盲目自信。
带过了老大就有足够的经验来应对老二了。
这只不过妄念。
出生第一周,在医院里似乎一切是按预期进行的。哥哥到医院,大眼睛里写得是懵懂。躺在病床上的妈妈让他惊慌,忽然塞到他跟前的小人让他失措。
回到家里,手足相处的考验才真正开始。
新生儿带给家人的困窘在于哇哇啼哭的语言,不是你生过一个,说懂就能懂。黄疸、湿疹、肠绞痛,一个接一个,看谁逃得过!关键出产还自带一bug——不会睡觉。当我抱着哇哇哇哭的弟弟满屋溜达时,坐在一旁暗暗瞅着我的哥哥,眼神是复杂的。
那一瞬,那双大大的、哀怨的眼睛,看得我心塞!
弟弟出生的前三个月的确是分散了力不从心的妈妈的注意力。而在之前,妈妈是专属哥哥的——陪玩、陪吃、陪睡、讲故事。
眼前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2.0时代,首先演变成老大的戏精时代。
横着抱弟弟,哥哥:我也要这样抱。
给弟弟吃AD剂,哥哥:我也要吃这个。
给弟弟做排气操,哥哥往床上一躺:我也要这样!
给弟弟安抚奶嘴,哥哥:我也要这个!
尽管,我们提前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一切只不过是理论,当现实砸来时,哥哥面临的依然是人生中的一个巨型挑战。在前三个月里哥哥时?;崆樾魇Э兀胍剐牙床盼医不姹?,怀里抱着一个哇哇哭,还有一个抱着大腿哇哇哭。一度哭得为娘的要产后抑郁。
想要生活回归正轨,一切不合理都按合理来过渡。爸爸更多的陪伴和照顾,妈妈插科打诨、见缝插针,弟弟出现哭闹尽快将哥哥带出去户外活动以避免情绪受影响。
我们特别要感谢这段时间来家里看弟弟的亲友们,他们在欢迎弟弟时,还特别照顾到了哥哥的情绪,有的还特意给哥哥带了礼物。心细如发,能体谅到三岁孩子的你们,真的帮了我们的大忙!还有幼儿园的老师妈妈们,在弟弟出生后也给了哥哥很大的关照。
所幸,哥哥对弟弟并没有出现打骂、排挤的现象。甚至有亲友来抱着弟弟半开玩笑说要抱走,哥哥还会着急的跳出来大喊着:不行,把布丁还给妈妈!
可是,一些应激反应还是在哥哥身上出现。半夜磨牙,咳嗽反复。
我们左右就医,整个四月份几乎都在往医院各种跑,情况依旧时有反复。孩子细微的变化和需要,妈妈一眼就能看到。我内心明白:纵然爸爸陪伴得更多了,还是代替不了妈妈。帮助弟弟建立规律作息后,我将哥哥以前的生活逐步恢复,陪他疯、与他笑、和他闹,最重要还有睡前宁静的绘本时间与聊天时光。
爱笑的哥哥,回来了!
弟弟五个月,入睡困难有所改善,哭闹的情况基本没有了。
哥哥的咳嗽终断根,磨牙声也消失了。
早上睡醒时,两人可以单独在床上“对话”一会儿,我们在客厅偷偷听着两人的说笑。
半年来,所有的迁就与耐心都是值得的。
伯顿·L.怀特在《从出生到3岁》里特别有关于同胞竞争的章节,他特别提到,年龄间隔直接影响到两个孩子的关系,年龄差距不足三岁而带来的麻烦要远比大于三岁的多得多。经过他多年的观察“2岁大的宝宝不会喜欢1岁的宝宝同他竞争。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现实”。他提供的关于解决手足竞争的方法我个人觉着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供2.0和即将2.0的家庭参考:
※要?;そ闲〉暮⒆?,但要了解大孩子的想法,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你不知道他行为背后的原因,那就无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果大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想要让大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是毫无意义的,毕竟他对弟弟妹妹的厌恶是一种天性。但是要让他明白,任何攻击性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和不被允许的。
※让较大的孩子生活得更加快乐。避免过度在大孩子面前过多地称赞小宝宝。尽快为较大的孩子安排户外活动,可以安排固定的玩伴来缓解家里受到的压力。
※让大孩子每天与父母有单独相处的时间,用他能懂的语言告诉他爸爸妈妈依然像以前一样爱他。(注意,是要孩子能懂的语言和方式)
※不要向大孩子提出额外的要求。不要过于高估较大孩子的能力,他们一样是孩子都需要特殊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