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或许你会反驳说,这些年各地的天灾人祸、暴力犯罪、恐怖袭击等负面信息层出不穷,整个世界明明就是变得越来越糟糕,哪里就变好了?
如果你也抱持有类似的想法和认知,那么,恭喜你,汉斯·罗斯林教授的这本《事实》将是你此刻最值得花点时间去读一读的书。
汉斯·罗斯林是来自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的国际卫生学教授,曾先后担任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其他援助机构的顾问,并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 100 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
自他 1997 年任教卡罗琳斯卡学院起,发现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生们,对世界却抱有极大的误解。他们的想法和决策经常受到情绪化本能的影响。
为此,汉斯开始走上了宣讲之路,用海量的数据和清晰的图表,来证明这个世界正在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他的演讲主题涉及人口、经济、环境等多个备受关注却也常被情绪化误导而不能正确解读的领域。
多年后,汉斯更是将他毕生的想法写成本书,取名《事实》,为的是提醒我们要学会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以克服思维本能的局限。
书里一共介绍了 10 种导致我们情绪化决策的本能思维,在详细分析每一种思维的产生和影响之余,汉斯还很贴心地给出了解决之道。
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让我读完感触最深刻的三点,希望也能启发到你想亲自去读一读这本书。
一、一分为二,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思维本能
这种本能会促使我们习惯性地将事情一分为二:好的和坏的,英雄和恶棍,我所在的国家和其他国家。
嗯,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想起了小时候陪着爷爷奶奶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老人家总是下意识地给电视剧里的角色人物下判断:“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而结局也总得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能大快人心。
而现在的互联网原住民们,对着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各种热点事件,也是不假思索地“站立场” —— 我方和你方,随之而来的唇枪舌战,也非得有个“你错我对”的结果不可。
又比如为人父母家长们,也是习惯性地给自己的孩子定性:你这样的学习成绩,以后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你看看隔壁家的小王,那成绩才是有出息…… 似乎孩子们的未来就只能是“考得上大学有出息”和“考不上大学捡破烂”的二选一。
类似这样一分为二的本能思维,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例子,那简直是不胜枚举。虽然表面看起来是让我们考虑事物的两面性,但只关注极端对立的两面,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事物、周围的社会和整个的世界。
这种一分为二的本能只会误导我们,把平滑过渡当作两极分化,把和而不同当作分道扬镳,把求同存异当作矛盾对立。
那么,我们要如何防范这种下意识的一分为二的错误本能呢?
汉斯的建议很简单:坚持寻找绝大多数,避免只比较平均数和只关注极端情况的做法。
在对数据分析的过程里,要意识到平均数之外的实际数据分布,留意极端情况的案例是否反映真实的现实,更要注意不能只俯视而不仰视,因为俯视会给我们带来错觉,误以为一切都一样矮,但事实并非如此。
二、恐惧本能,让我们看不到事实和真相
理性思考永远是困难的,尤其当我们恐惧的时候。
书里提到问卷调查人们最恐惧的东西时,排名前四的答案分别是:蛇、蜘蛛、位于高处和被困于狭窄空间。而后才是一些其他的诸如老鼠、陌生人、血、黑暗、火、溺水等等。
有意思的是,当我随机测试身边亲朋好友时,他们所恐惧的东西居然也八九不离这几样。果然这些恐惧感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已被深植于我们的基因里。毕竟这些恐惧本能,也曾经帮助过我们的祖先幸存下来。
无疑,在正常的情况下,这种恐惧本能是对我们有用的。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在悬崖边走路的经历,因为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反而会加倍小心,最终驶得万年船。
但是,当恐惧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调时,每天睁开眼,铺天盖地各种可怕的报道。诚然这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产物,让我们轻易可以接触各种新闻,外加媒体的刻意而为,毕竟最大的新闻往往都是那些能同时激发我们多种恐惧本能的故事。
只不过,越是恐惧,越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也越会让我们不能理智思考。
那么,要如何调整我们被过度放大的恐惧本能呢?
汉斯的建议是:在采取行动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计算一下真实的风险,避免将注意力浪费在错误的方向。
我们所面临的真实风险,并不取决于事件看起来有多可怕,而是要看危险的程度和发生的概率。
正如汉斯在书里列举的统计数字:自然灾害(1‰的致死原因)、飞机坠毁(1/10万的致死原因)、谋杀(7‰的致死原因)、核泄漏(0%致死原因)和恐怖主义(5?的致死原因)。
所有这些无一能够构成 1% 致死原因的可怕事件,却得到了媒体的大量关注,同时激发起我们的多重恐惧本能,甚至完全扭曲了我们的关注点。
过度关注可怕的而不是危险的事情,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放在了错误的方向。
三、命中注定的本能,让我们没有任何远见卓识
命中注定的本能,就是我们认为一些事物的内在属性将决定其命运,无论是人民、国家、宗教还是文化。
同样地,这种命中注定的认知,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进化史源头。我们的人类先祖,生活在相对稳定且不多变的环境里,意识到环境的稳定性,并且假设这种稳定性会持续存在,是极为重要的。
但很显然,这种认为事物一成不变的本能思维,在当今社会里是不适用的。
只不过,这个道理看似好懂,实则不一定真能理解到位。
比如说,在很多人的固有认知里,一提到非洲,下意识地就联想到了贫穷。正如书里举例的那位听完汉斯演讲的爱丁堡老绅士,就固执地认为,“非洲只是一个破箩筐,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否则根本不可能取得什么进步?!?/p>
又比如说,考虑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我们又会下意识地认为某个国家、某种文化、某个宗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乍看之下,这些说法貌似都很有道理,但实则不然。上述这些“高傲”的说法,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感觉,并不是事实。
汉斯用实事求是的数据告诉我们,非洲已经比以前进步了很多,虽然仍处在比较差的状态,让人总感觉并没有多大进步,但却也是实实在在发展中。
只是命中注定的本能,使得很多人看不到非洲所取得的进步,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认为这是由贫穷落后的命运中偶然的好运气带来的。
无疑,这种命中注定的本能,让我们的思维陷入了僵化的固有认知,意识不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处在持续的变化之中。
那么,要如何控制命中注定的本能呢?
汉斯的建议是:不要忽视微小的改变,注意追踪持续的提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收集文化改变的案例。
书里还举了两个刷新作者认知的经历,也让我印象很是深刻,尤其是汉斯 33 年前在莫桑比克海滩度假时,因为周末来海边的人比平时多而抱怨运气差的时候,他的一位非洲朋友尼赫拉瓦转身抓住他的手臂,说道:
“汉斯,我的想法恰恰相反??醋耪馄L?,我觉得非常伤心和难过。
你看看身后的城市,这里面住着8万人,也意味着有4万儿童。现在是周末,而只有40个孩子来到了海边,仅占了千分之一。
我当年在东德(民主德国)学习采矿技术的时候,周末去罗斯托克的海滩度假,那里的海滩都布满了人。成千上万的儿童在那里快乐地玩耍。
我希望纳卡拉能像罗斯托克一样,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在周末到海滩来玩耍,而不是在他们父母的田地里工作或是生活在贫民窑里。我知道这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但这就是我所希望的?!?/p>
即便是多年来坚持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本能的汉斯,也依然有这样下意识的思维固化的时刻,更何况是你我呢?
也难怪比尔·盖茨会如此盛赞此书,直言今后要用《事实》的模型来推进工作,还将此书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全美大学生,希望大家都可以看见数据背后的事实,摆脱非理性的情绪化本能,用更正确的数据和思维方式作出更好的决定。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END-
我是@楚汐思读绘,感谢你的每一次认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