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活在上帝的视野中,并且不是在边缘地带,而是在正中心。我们所认识的宇宙,或许只不过是通往上帝宇宙的一个台阶而已。我们并没有迷失在宇宙的角落,因为恩典的存在就说明,我们在哪儿,哪儿就是宇宙的中心。时空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我们可以通过时空前行。”
?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1.心理学的救赎
多年前看过一部经典作品——《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是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M·斯科特·派克,他从人类的惰性谈起,强调延迟满足感的好处,认为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主要工具,探讨了父母在一个人的心灵成长上的重要作用,更关键的是我们在爱的原动力中担负起生命责任的勇气和决心,最后描述了识别和接受恩典雨露所创造的生命奇迹,他用贯穿全书的数个真实心理咨询案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过心智成熟之路的大门。
和许多孩子的成长经历一样,小时候的我很懵懂,不知道世界的样子,很多问题也想不明白,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在心理学的阅读里了解了人性,跨越了生命的低潮,获得了人生的救赎。
老实说,我不大苟同作者开篇所说“人生苦难重重”,虽然这倒是跟佛教“八苦”之说很吻合,也恰好呼应了作者在书里提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我们的智慧来自于对全人类智慧的继承”,意思是,很大程度,我们默许了这个观点,所以大家潜意识里会觉得日子很苦闷。
如果你看过朗达·拜恩的《秘密》,又或者潘·格鲁特的《能量:9个能量场实验激活不可思议人生》,你大概就知道,人的思想不过是一种振动频率,它会吸引同等频率的事物。
将人生设定为“苦难重重”,本身就已经将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振动频率里面。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事情的客观真相,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很有可能只是建立在我们的三观之上,如果切换一种身份、一种场景,也许这些念想就不复存在,换句话说,在一念之转间,就可以消除很多的恐惧、害怕、担忧、焦虑。
如果可以,我更愿意告诉我的孩子,生命的意义是为了看见这美丽的世界,活在喜悦里。
2.爱的至高法则
作者用了大幅度的篇章来抒写爱的主题,他认为,“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爱是动词,不是感觉,爱是付出和接受的双向选择,爱是责任,亦有约束,爱是自我和他人的清晰边界,不是欲望,与依赖无关,爱让人成长。
在我看来,爱是春日轻柔的风,行走之处舒爽怡人,爱是清澈甘甜的水,流动之处润物无声,爱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爱是孩子不怀疑的信任,爱是一棵树的四季轮回。
我觉得没有比《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里《爱的真谛》这一段话能更好地诠释关于爱的一切了:
“?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
看完这一章节,你会很清晰地认知到,爱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法则。
3.不属于父母的儿女
作者有很多案例的创伤都可以追溯到孩童时代父母的教育,恐怕有很多孩子都用一生走出家庭的阴影。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到,“所有的大人当初都是孩子”,如果这些孩子成年后并没有得到疗愈,创伤将会带给下一代,成为恶性循环。不管为了自己,还是孩子,大家都值得翻一翻心理学读物。
作者说,“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拥有成千上万次教育孩子的机会。”
但不可忽视的是,孩子来到父母的生命也教会了大人很多功课,天真无邪的小孩比大人懂的还要多。
我自己也是妈妈,在我的教育观里有一个原则——让孩子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自己,不要挡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要成为孩子天赋之旅的障碍。
这就意味着,我们得想明白一件事,像纪伯伦的诗歌所言
“?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这也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心智要求,学会纯然去爱孩子,像孩子无条件信任我们一样。
4.担负自己的责任
没有四肢的力克胡哲在他的书《人生不设限》里写过一个场景,他对于自己的生命感到极度无助与失望,试图在浴缸里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有仁爱的父母做开导,但他说没有人可以替他自己站起来,他为自己做了一个决定,活下去,于是有了无与伦比的不设限人生。
事实上,当年读完那些文字,我也试图从自己生命小小的挫折里爬出来,不但成功疗愈伤痛,还逆袭去到知名大学念书。
我想说的是,怨天尤人很简单,负起责任却需要勇气,没有任何人可以担负起你生命的责任,只有自己才有能力去重新修复自己的人生蓝图,这也是作者所说的,那些成功的咨询个案,很大程度是自己走出了这一步,对恩典保持了开放的态度,他们的心理咨询才有了进展。
5.惰性的舒适区?
作者谈到人是有惰性的,“懒惰是爱的对立面”,?阻碍了心智成熟,逃避和麻痹痛苦是惰性使然,而自律是成长必然的选择,自律就是带着爱,走出舒适区,成为崭新的拥有力量的灵魂。
我有一个很喜欢的老师,她学识渊博、著作无数,是行业领军人物,有众多学生,可是每次无论是小班教学,还是大型公开授课,下课后她总是“逃之夭夭”,她不喜欢被人群追捧,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舒适安全。
后来有一次,她没有离开,快活地与学生合影留念,给书迷签书,整个人都笑眯眯。
她说,在自己的世界里很舒服,但失去了与别人连结的快乐,与别人相处固然不舒服,但带来了人与人情感流动的喜悦,有时候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舒服却充满爱。
6.生命的暂停键
作者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个直击真我、充满挑战且花钱耗时的选择,绝大多数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心理和情绪状况,但“许多人都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知识、社交、心理方面的问题?!?b>就好像有时候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我的灵魂生病了。
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僧侣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梅村的禅修中心有设定一个“正念之铃”,每十五分钟响起钟声,所有人暂停手中一切事情,去感受一呼一吸之间的当下。
在他的书里,还有一个佛陀专注吃橘子的故事,佛陀与众人说法,“集中精神去感受橘子,觉醒的人能从一只橘子中看到它整个生命的历程,橘树、春天的花朵、照它生长的阳光、滋润它的雨露,自然万物都在其中?!?/p>
为自己按下暂停键吧,花一点时间去整理、清理自己的思绪,像新生的婴儿一样,重启自己的生命,全然地活在当下。
7.心智成熟之路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条心智成熟之路,作者说,
“?
心智成熟的终极目标是天人合一,即个人与上帝应当具有相同程度的认识。心智成熟的目标:使意识达到上帝的境界,使我们整个人完全成为上帝。
”
很多年前,我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直到阅读了美国作家尼尔·唐纳德·沃尔什的一系列作品《与神对话》,这套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上帝的认知,甚至被很多基督徒认为是魔鬼在说话。如出一辙,台湾著名广告人李欣频在《做自己的先知》也描绘了所谓与神合一的精神状态。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在传统的基督教文化中,上帝是爱和万能力量的化身,在生命的每一刻,无论低潮,抑或巅峰,我们都可以假装成为自己的上帝,上帝会怎么思考问题?上帝会怎么采取行动?无论我们信不信,这都是一个有趣的魔法游戏,尝试一番并没有坏处。
《少有人走的路》不是一本探讨宗教观念的书,也不是描绘众神崇拜的书,行文落笔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生命的旅程是由无数个当下的片段拼接而成的蓝图,在浩瀚广袤的宇宙,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去向何方,终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抒写的史诗里找到答案。
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