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年,明史著名的鄱阳湖大战,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在鄱阳湖战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
这是历史一件大事,但此事引来相当大热议,陈友谅军队制造了数百艘楼船,这些船均高数丈,用丹漆粉饰,每艘船都有三层,设有走马棚,船上船下人语之声互不相闻,橹箱都用铁裹住?;谌绱?,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火烧曹军连环船剧情再次上演,被朱元璋军队用火攻把陈友谅战船烧得一干二净,全军覆没。
网友就疑惑,既然陈友谅认识罗贯中,为什么不参考赤壁之战,而犯如此错误?其实认真考证一下,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一,罗贯中和陈友谅认识与否,有待考证。史记载,元朝末年公元1360~1363年间,江南各地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起。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当时是追随施耐庵先生的。施耐庵和刘伯温是元朝的同榜进士,都在元朝担任过官职,有一定的影响力,施耐庵成为农民起义军争相聘请的对象。施耐庵和张士诚是同乡,和张士诚的部将卞元亨关系不错,这个卞元亨后来投降了朱元璋,导致张士诚败亡。张士诚曾经聘请施耐庵到军中,“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也一同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罗贯中与施耐庵先生一起离开了张士诚,他北上回老家太原,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此证明,鄱阳湖大战,罗贯中其实在张士诚处,自然和陈友谅没有什么关系了。
二,鄱阳湖大战发生在1363年,当时罗贯中才是三十出头的年轻小伙,他既非陈友谅集团重要幕僚,也非军事大才,他当时只是个有为民请命思想并希望救黎民于水火的的有志青年书生而已。鄱阳湖大战是陈有凉和朱元璋的生死大战,就算陈友谅认识罗贯中,但当时处于如此重要的战役,也不会有罗贯中战役的毛头小伙说话的份。而且,三国演义在洪武四年成书,离陈友谅被杀已经好多年了,陈友谅自然不能读到三国演义一书,又怎能借签赤壁之战的教训?
三,赤壁之战,当然不只三国演义有记载。很多史书都有谈及,宋代苏东坡《赤壁赋》,慷慨激昂,苍凉悲怆,难道陈友谅及其幕僚就没看过?肯定不是,因为陈友谅账下人才济济,谋士如云,读书人万千。那为什么他们不吸取赤壁之战的教训呢?有如下原因:《武帝传》曹操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没有提到火烧赤壁?!段庵鞔分荑?、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操军。曹操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也没有提到火烧赤壁。等等。证明了赤壁之战火烧连环船这个情节,其实是三国演义的美化描述,根本没有的事。赤壁之战,曹操军队瘟疫,队伍折损太大,与孙刘联军作战失败,至于火烧曹营,乃曹操退兵,自行烧毁。相反,据说正是因为鄱阳湖大战,才让罗贯中有了写赤壁之战火烧曹营的素材。当然,此乃闲谈,可真可假,谁知道呢?所以也不能怪陈友谅和其幕僚,怪他们没有认真熟读我们古代历史书了。
?四,还有种说法,施耐庵和罗贯中本来就是一个人,如果此说法成立,那就更有意思了。
总之,陈友谅战败,和其骄淫奢侈,盲目自大,残暴不仁,猜忌多疑有关。也和朱元璋此人极度命硬,天选之子,一直有个开挂的人生有关??梢钥醋攀亲匀唤缬攀ち犹?,物竞天择的产物,历史滚滚长河作出的的综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