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消耗知识点
能量的消耗
人体内能源的储存形式
? ATP,极少
磷酸肌酸,很少,仅能供肌肉收缩数秒消耗
血糖,一共3~5g葡萄糖(60kg体重)
糖原,250~400g,24~48小时
脂肪,数量变化很大,10天~60天
肌肉(蛋白质),长期饥饿时分解供能(糖异生)
人体能量消耗的基本途径
基础代谢,又称基础能量消耗(BEE)
维持体温、循环、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
体力活动,骨骼肌收缩做功。
食物热效应(TEF),指进食引起的能量消耗增加。
生长发育
其他
食物热效应(TEF)
食物热效应(TEF),又称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指进食引起的能量消耗增加,与食物消化吸收、肝脏代谢有关,不能产生ATP。从开始进食后1小时开始,延续7、8个小时。
? 蛋白质的TEF最大,为其本身产生能量的30%【假设摄入25克蛋白质,相当于100kcal,则TEF消耗30kcal】。脂肪TEF消耗本身产生能量的4%~5%;碳水化合物TEF消耗本身产生能量的5%~6%?;旌鲜澄锏娜刃вσ话阄〈坏?0%。
一 次摄食量越多,越快,则TEF越高。
人体一日能量需要量(消耗量)的确定
计算法
测量法
能量摄入的调节
神经生理调节短期摄食行为
? ? 摄食中枢(系统)与饱食中枢(系统)
? ? 摄食中枢与饥饿感、食欲增加有关,启动摄食。
? ? 饱食中枢与饱腹感、食欲降低有关,停止摄食。
营养素及其产物调节即时摄食
? 血糖低于某一阈值,饥饿感增强,食欲增加,激发摄食行为。高血糖水平又产生饱腹信号,使摄食停止。(葡萄糖作用于脑细胞受体)
? 脂肪摄入增加,过多的脂肪作为饱腹信号作用于中枢神经,产生饱腹感,终止摄食。
中枢神经系统中肽类信号因子调节摄食
抑制食欲和能量代谢的信号因子
? 瘦素(LP),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蛋白类激素(146个氨酸残基)。
? 饱食因子? 胆囊收缩素(CCK)
? 蛙皮素(胃泌素释放肽)
促进食欲和能量代谢的信号因子
神经肽Y
增食因子A和B
脑肠肽
胰肠肽
影响能量消耗的蛋白因子
解偶联蛋白(UCP)
Β3肾上腺素受体
非生理因素影响人类摄食行为
? 进食环境
? 食物感官性状
? 饮食习惯
? 对食物的信念和态度
? 经济文化因素
能量平衡的基本概念
? 零平衡(体重不变):能量消耗 = 能量摄入
? 正平衡(肥胖):能量消耗 <能量摄入
? 负平衡(体重减轻):能量消耗 >能量摄入
体重,特别是体重的变化是评价能量平衡的简便指标。
脂肪是储存的能量
1、 储存的能量=能量摄入-能量消耗
2、 产热值:柴油 7.9 千卡/克;脂肪 9.3 千卡/克;汽油 11.0 千卡/克
3、 目前还没发现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的极限在哪里!
单纯性肥胖的诊断
诊断成人肥胖的三大指标
1、BMI(Body Mass Index,体质指数)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2、标准体重指数
=(实际体重-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100%
(其中,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3、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
肋骨下缘与髂前上脊连线中点,绕腰腹部一周周长。
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
1、 脂肪在腹部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
2、对我国24 万人群的汇总分析显示: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 80 c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 倍,其患糖尿病的危险约为2.5 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3、18 岁后腹部脂肪堆积者患2 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NIH Publication, no. 98?4083, September 1998
4、 在BMI 并不太高者,腹部脂肪增加似乎是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素。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腰围超标是诊断“代谢综合征” 的标准之一。
能量负平衡
与肥胖大多为单纯性的不同,消瘦常常继发于疾病,但往往没引起重视。另一方面,能量缺乏也很少单独发生,经常伴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缺乏。
能量负平衡的表现
饥饿感。受疾病本身或治疗措施的干扰。
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消瘦。受水肿、液体输入、称量不准确的干扰。
血糖下降、酮体升高。
疲乏、虚弱、懒散。常被疾病本身症状掩盖。
能量负平衡(体重丢失)的危害
1、体内糖原急性减少。一般不会带来明显的临床问题。
2、体内脂肪减少。酮体增加,除严重饥饿或糖尿病,一般不会带来明显的临床问题。
3、 肌肉蛋白质丢失。肌纤维减少、肌肉萎缩,肌张力下。
4、内脏蛋白质丢失。影响肝、肾等重要器官的代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