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么一个节奏特别快的时代,人人都害怕被时代淘汰,说的是淘汰,其实是怕被别人比下去。在这么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中,马太效应也许正在被不停地验证,社会的分化和竞争愈演愈烈,我们多多少少都有些焦虑。
我也焦虑,但是我知道焦虑没用,所以把焦虑的时间拿来做点别的事情好了。比如写文章这件事,我写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即使记个流水账也比在那做白日梦强多了。面对竞争和焦虑,采取什么策略更有效呢,我推荐多维度打造竞争力。
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了,学好数理化,可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也会头破血流。我们要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的协作方式在发生变化,我们上一辈那种一个工作干到老的情况,在我们这一代应该可能性很小了。
以前听相声,冯巩说:我是说相声里面唱歌最好的,唱歌里面说相声最好的。当时只是当做一个俏皮话来听了,但是现在每天可能都在被验证。薛之谦红了,并不是首先因为他的歌,而是因为他会讲段子,而且他还会当老板,开火锅店,按他说的,他做的这些都是为了自己做音乐的梦想。
和上面的例子类似,打造多维度竞争力说的就是一个人不能只靠一项技能混社会,反而应该有两种及以上的出色技能。如果把单一技能比做一根直线,那么两个技能就是面积,三个技能就是体积,以此类推,维度都不一样了,你说这个竞争力的差别还不够大吗?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生活有多个维度。获取多个维度的知识后,你可以获取很多意外惊喜,比如在想不到的地方用上了在别的地方学到的知识。我们在平时学习的知识越多,那么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知识节点就越多,正如李笑来老师所说:
而所谓的“融会贯通”,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原本貌似不可能产生练习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现在有个问题是,有些知识你学了,但你不知道它有没有用,甚至不知道它可以用在别的什么地方。所以在不停地“打一枪换一炮”地“浏览”知识后,我们发现自己还是没有选择好应该干什么,好像干什么都有用,又好像干什么都没用。
面对越来越容易获得的知识,我们倾向于那种短时见效快的知识,即目前看起来很有用的,这样会主动地抛弃那些目前看来没什么用但是长期看来绝对有用的知识,这是最得不偿失的。
那我应该如何选择呢?首先是要选择“具有繁衍能力的知识”,即通过学习这类知识,可以锻炼更多的能力,也可以链接出更多的知识,比如:逻辑学,概率论,英语,编程,写作。
写作的理由倒是很简单:
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的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其次,体系化的知识,才是更高级的知识。
知识成体系之后,才能发挥作用。比如一堆凌乱的砖块放在地上,肯定不能称之为一座房子吧,而我们要修建一座房子,不仅需要架构,把砖块有序地叠放,还要有混凝土,钢筋等等。
现在人人都在提碎片化,然而碎片化的只是时间,并不是知识。我们不能以时间被迫碎片化了为借口,把自己的知识系统也搞得七零八落,知道一点皮毛和深入研究肯定差的很远,而知道和做到之间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打造多维度竞争力,你看光一个写作都在锻炼你多个维度的能力了。前几天看咪蒙发的一篇文章,讲到她自己就是通过把一件事——写作,做到最好才有今天的成绩的,其实她这不是在唬人吗,光是写作就要调集多方面的能力了,而且还不说她之前的当记者的基?。赡苁堑奔钦甙桑遣磺辶耍?,开公司的失败教训,持续经营粉丝的能力,都是数一数二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写作好的那么多,但是真正出名的也没那么多的原因。
我越来越相信打造多维度竞争力是今后唯一的出路,但是这肯定不是说我要学一百八十多项技能,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斜杠青年”的斜杠太多,那也不过就是人浮于事。毕竟体系化的知识,才是最高级的知识,我们需要在自己不同的能力之间达成链接,产生化学反应。
多维度竞争力,应该是你自己至少有一项以上的技能处于很不错的位置(行业前百分之二十,甚至前百分之一),这样你的多维度竞争力才会有几何级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