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啊~一节好课没有了。”这是我一次体育老师外出培训教研,我被安排代自己班的体育课时,孩子们发出的感叹。孩子们喜欢的课大部分是技能课,他们都把技能课叫做好课,而主科叫做坏课。
? 那节课,我并没给孩子们上语文课,而是跟他们一起讨论什么事好课?什么事坏课?对于我的语文课,我可以怎么上,它能靠向好课的标准。我也很庆幸自己能代这节课,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可以对自己平时的课堂做一个思考和改善。
总结了一下,他们所谓的好课要么是自由的,相对来说脑力劳动是比较少了;要么是实践性的课堂,在课堂上他们能充分地去体验,去感受。无论是哪一种,总归不是那种老师在上面之乎者也,大道理一堆堆往里灌输,孩子在下面云里雾里。
我想不爱思考是大部分孩子们的一种趋势,那么怎样能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体验到经过思考后,他们达到的一种成就感呢?这就对老师会有很高的要求。
在聊天中我也从孩子们的口中得知,他们有喜欢我的晨诵课的,有喜欢我的戏剧课的,还有某一节的语文课他们印象很深刻。虽然他们没有把我的语文课列入到他们的好课,但我也看到某些课他们喜欢的。这个课型大部分都是提炼一个核心问题,然后以他们为主,让他们参与思考和讨论的。
记得一个孩子还举了《景阳冈》的例子。孩子们说他们去找句子分析武松的品质的时候很有趣,得很细心地品读浏览还要思考,听到别人讲的理由时,自己会很惊艳,为什么自己没想到。在分析:武松听到山上有虎该不该返回?他是一个“不识好人心”的人吗?如果是是他,会怎么做?这问题的探讨,涉及到原著中武松的身份以及经历,他们觉得很有意思。
从孩子们的反馈中,我觉得他们也是渴望获得知识的,要从他们感兴趣的点切入。他们内驱力的形成,需要燃起他们的好奇心,好奇心越多,那么他们越会渴望去学习,他们去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给他们提供途径很重要。直接将答案输入的教授方式会慢慢地将孩子们往不爱思考的方向引,最终导致对学没有兴趣。
这堂课,我本以为这种交流方式,课堂孩子们会乱糟糟,没想到孩子们很热闹,各抒己见,别人在说的时候听的很认真,唯恐哪个点没给我补充完整。有些平时不大举手的孩子,看到大家都纷纷举手,也突破了这重障碍,举起了手。他们还写下了希望我来代技能课的时候,我可以带他们做什么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