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安好,便是晴天”
“育人先育己”
“以孩子为师,修炼自己”
这些句子在看完海文颖的《接纳力》这本书后总在耳边响起。
让我体会到在育儿的路上,更多的是自我的警醒与成长。这本更像一本走进心里的疗养之书,特别是看到有共鸣的例子,忍不住泪流满面。
原来我们不能接纳孩子,是因为我们没有接纳自己。我们在大声训斥孩子,用力控制孩子,是因为内心认为自己不够好,存在许多的“台”,蒙上厚厚的尘,看不清,却又在给孩子“筑台”。
面对爸爸的生气训斥没及时添加衣服,作者十岁的儿子龙儿却能真切地说:“爸爸总是以骂人的方式关心人。”面对英语的考试成绩,从60分到90分过程中,龙儿又能一次次地释怀,自我感觉很好。
这种对待外界的接纳和宽容,所表现出的内心幸福力,我不由地发出感叹:我们不就是期待这样的孩子吗?无论任何的际遇,都能拥有自我,拥有内心的幸福力,从而产生对外界的接纳力,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
有接纳力的父母才能养育出有接纳力的孩子,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是要孩子怎么做,而是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
我若安好,便是晴天。那如何让自己安好?
1、抚平糟糕情绪背后的创伤
每个糟糕情绪背后一定隐藏着深深的伤痕,作者把它称为台。在生活中,我们留意自己爆发强烈情绪和感受的时刻,去寻找,不断拂尘,必定能找到那个影响自己已久的台??辞逅幽伤?,拆除它。
这让我想到那些总是斤斤计较,容易破口大骂的人,是多么地可怜,他们的内心曾受到多少的创伤,想到这里,非常同情他们。
成人拆台需要比较久的时间,我们可以做到的事不给孩子筑台。
需要做到“柔”,在说话的时候,不带情绪,不以势压人,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期待和要求。
当父母带着情绪要求孩子时,孩子只感受到负面的情绪带给他的伤害,而忽略了真正的要求。就像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你越骂他,他越不会。着急的情绪只能加重他的心理负担。
2、共情
真爱的顺序应该是先爱好自己,才有充足的爱来爱别人,养育好自己,才有心力养育好孩子。
当我们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倾听和共情自己才能让我们恢复心力、超越自恋,转而倾听、共情孩子,并对孩子展现出我们的接纳。
超越自恋,去理解孩子特别重要,外在世界有很多不如意,孩子在哭中经历着这份不容易,慢慢认知的外在世界就是这样的,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在此其间,我们只需给予爱的陪伴,而不是帮忙解决。
共情孩子,说出孩子的感受,表示你理解他的情绪,然后再认清事实。当孩子情绪被认同时,更愿意配合接受你的要求。
除了共情孩子,我们还要共情自己,向对方说出自己当下的感受,传递“我信息”,让对方深切感受到你的用意。
3、搞清楚关系版图中自己的领地,划清界线。
中国是重视亲情的国度,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亲情关系中划清界限,搞明白自己的领地相当不易。
这在两件事中可见端倪,一是隔代养育,二是家长陪孩子写作业。
看起来每一代都在主动替下一代分担责任,实际上每一代的界限都被侵犯,每一代都活在高度警觉无法放松的状态中。
成人后为什么要成家?
因为家是一个让人放松的地方。家是可以让人获得心灵慰藉和力量,能够满血回归重新面对外在世界的地方。
如果这个家不能完整的属于任何人,家中的人都处于警觉状态,无法放松。
家的放松安全温暖,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爸妈所营造的温暖、和谐是孩子获得休憩恢复力量的源头。
看到书中啸妈与公公婆婆一起住各种不适的故事时,便想到自己的经历。
因为婆婆久病卧床,需要保姆照料。与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的九年里,暂且不说与公公婆婆相处的不适,单与各种保姆的相处,已让我产生排异反应,内心积累各种抑郁,而每次我却在努力地说服自己,调整自己,忍受一切。
正因为我无视内心的情绪,便发展成对孩子的不满,让孩子成为出气筒。当看到儿子遇事会先去责怪别人,推卸责任时,我心中就充满了自责。
当我挣脱道德绑架的困境,搬出来住后,发现内心平和了许多,能积极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让一切变得和谐了。
划清界线,让自己拥有一块独立放松的领地,自己好了,你爱的人才会好。不管有多难,年轻的父母们,你的小家是你的领地,你需要当好自己家的主人,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
而孩子需要面对的小朋友交往,需要完成的各种作业,那属于他的外在世界,是需要他自己去征服和面对的。他并不需要你晚上如此辛苦地陪他做作业,拼力气的父母常常吃力不讨好。
人人都需要有一块自留地,能够自己说了算,按照自己的期望去打理。
当我朗诵书中张文亮的一首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时,热泪盈框,脑海里闪出一幕幕孩子被我催促、责斥的画面,既心疼孩子,又同情自己。
也许就像这首诗里隐喻的,上帝是让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加懂得自己,领略生命的精彩,而不是真的教会孩子什么。
在育儿的路上,我们就以孩子为师,不断地修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