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的工作之一,是在几家新创公司当顾问。每一家需要的服务各自不同,有些需要的是来自“老人”的管理协助、有些需要的是我的失败经验、有些需要我串连资源等等。
但除了这些之外,我还提供了一个小小的贡献;就是在开会时帮客户花更短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一点说来简单做来难。我自己经营公司的时候,相当有名的一件事情就是“不喜欢开会”,有什么事情多半直接在相关员工的办公桌旁解决;如果不得已必须开会,尽量在15分钟之内讲完收工。
岔题一下。
我的“不喜欢开会”这一点,曾经遭受过一些批评。当然这一点见仁见智、并不是这样一定最好,而且好不好其实是非常结果论的事情;不过到目前为止,那些“喜欢开会”的人除了爽度高之外,效率多半不见得比较好。
何况,现在有许多可以预先准备议题、或是取代部分开会功能的工具(例如Slack或Facebook私密社团;即时传讯工具不建议),可以缩短会议时间。
然而无论如何,无论先前准备多少,开会跟办活动一样,“场控”还是很重要的。
“15分钟会议”的例外,是有外界人士来公司开会的状况;通常光打招呼闲扯就超过15分钟了,而且总不能15分钟一到就赶人走。这种时候,除非有特殊目的(例如谈判、拉交情、介绍第三者认识等等),否则只能靠场控来提高会议效率、尽量缩短时间。
开会没效率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回头看一下开会没效率的几大类型和原因:
早有结论
老板(或是会议召集人)其实心中已经有结论,开会只是为了要求大家背书、或是听听有没有自己遗漏掉的地方;但因为大家在这种会议上都不会说真心话,所以通常也不会发现什么遗漏。
工作过几年的上班族,如果有幸跟到好老板,对于这种类型的会议应该不会陌生;通常大家都会在这种会议上装死,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会通常都可以开到好几个小时。
如果是薪水不错的公司,老板往往会在会议中问候一下大家或客户的家人;但通常被问候最多的人,都是公司里最有前途的。
集思广益
这种会议跟前一种刚好相反,召集人往往会以“鼓励集思广益”来掩饰自己的心虚。
反正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听听大家怎么说;如果听到不错的意见,就说“其实我早就是这么想的”捡回来当作自己的。
如果场控做得好、召集人在会中适当导引,而且大家都积极参与,结束时又确实整理出行动计划,或许这样的会议真的可以有些效果;但“集思广益”的会议经常会变成“言不及义”。
缺乏背景共识
所谓“背景共识”又可以分为“背景知识”和“目标共识”两项。举例来说(纯举例,与我目前的客户无关),如果开的是业务会议,但与会人员对自己的产品或目标市场并不了解,就是缺乏背景知识。
如果在业务会议中,业务人员只想吐苦水、要求公司支援,但长官想谈的只是“下一Q如何增加30%业绩”,那就没有目标共识,只能鸡同鸭讲。
上述这两种状况,都是浪费开会时间的元凶,但为了“看起来像是有心解决问题”,所以大家还是要到会议室来拜拜一下。
场控失败:这可能是上述任何一类、或是三类的组合;总而言之,就是没有一方将会议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如何导引议题的进行。
在这种会议中,有意见的人藏在心里不讲、敢讲的人言不及义(以“早有结论”型的会议来说,通常是老板的心腹,发言是为了捧老板的意见、或是帮老板测水温),最后开始讨论“等一下中场休息要叫什么口味的披萨”,吃完之后继续开始轮回上述过程。
还有很多其他类型,但多半不出上述的排列组合,就相对比较不重要了(欢迎大家提供)。
“公正第三者”
作为顾问,算是会议中除了召集人(或老板)和员工之外的公正第三者;而且因为是收了酬劳来开会的,更有责任以第三者的身分来推动会议的进行、提高讨论效率、确?;岷笥兄葱邢钅?、某些状况下还要追踪执行结果。
但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在会议过程中,顾问不可以侵犯召集人、或是议题相关主管的主导权。
这一点在服务新创客户的时候尤其要小心,因为新创人士多半年轻,我往往比他们大上20岁,很容易积极过头;但这样也有个缺点,就是在谨守分际之余,有些对人或事的批评或纠正就不好直接讲,必须用其他的方式、或是事后另外表达。
主导,而又不主导
所谓公正第三者,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以“旁观者清”的角色,在会议中帮忙注意几件(其实有些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事情:
今天的会议主题是什么?想达成什么结果?
因为我(顾问)今天只有两小时陪你们玩(有约定的工作时数),所以先进入正题、并且严格控制时间(虽然通常不会告诉客户“我在控制时间”),等会开差不多了之后我们再来聊天,帮我把时间混完。
在会议中尽量不主导方向、不勉强召集人做决策,但辅助召集人将讨论主轴维持在他的方向上。如果他没有方向,再帮他想一个可行的试试看。
如果召集人的方向歪了、或是陷入僵局,则根据原本希望达到的结果,把方向拉回来、或是将原本不同的方向融合起来,成为可能找出解决方案的主轴。以前面的例子,就是把方向设定为“如何在解决业务人员困扰的前提下,达成合理的成长目标,例如15%”。
视讨论进行的状况,请适当的人(例如看得出来他有意见,但不敢说出来)说话、或是有技巧的制止乱入或议题歪楼。例如“……对啊对啊那个超好笑的。好啦我们开完会再看那个,现在先拉回来继续……”。
在过程中依照自己的知识或经验加料,为与会者提供机会教育、或是检视提案的可行性。以我自己的经验,这个部分往往会发展成一堂十分钟到一小时不等的迷你课程(类似我在〈在中文系教数学的人〉中讲的故事);不过如果是在自己公司开会,这个就不算在时间内。
确?;嵋樵谑毕拗谕瓿?、并且得出有条理、有步骤、可执行的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老板今天的会议目标是“煎出一块牛排”,我的工作就是确保最后煎出来的是一块至少可以吃的牛排。
煎这块牛排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讨论和意见,有些意见是好的、有些是不可行的,有人要吃三分、有人要吃全熟,有时候我得帮忙把筋切掉、或是劝大家不要急着掀盖。
有时候我会洒上一点独门调味料、有时候会讲上次我自己为什么煎坏了;有时候会请专业厨师来帮忙教,或是花十分钟讲一下“为什么牛排好吃的关键之一在于适当的梅纳反应”。
但最重要的是,确保过程中不要因为加太多水而变成牛肉面,除非老板改变主意;如果他真的改变主意,还得确定为什么、这个决定是否合理。
再谈一下“贩卖失败经验”
我在先前的一篇文章中说过:
……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但大多数无法复制,但失败的经验绝对是可以复制的。
真正值钱的,其实是失败的经验啊。(烟)
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除了“可复制”的本质不同之外,传授者的姿态和角色也不一样。
教你成功经验的人(假设真的可以教)主要是带着你往前走、往成功的方向前进;但教你失败经验的人,则是让你自己决定方向,但沿路提醒你不要掉进粪坑。
“教练”与“顾问”的不同
能教你成功的叫做教练,而不是顾问;然而就像球队的教练一样,你必须自己要有潜力,教练才能开出训练菜单,将你的潜力导引出来、发挥最大的效益,而且不会受伤、姿势还要好看。
换言之,如果自己体质不好、没有潜力、或是搞不清楚状况,即使有再好的教练都没有用。
以创业者而言,体质和潜力大概没人可以帮你;但如果要避免“搞不清楚状况”的问题,强烈推荐阅读程天纵和林富元两位老师最近的系列文章。
这也就是先前提到在会议中“顾问不可以侵犯召集人主导权”的理由;相对于教练,顾问是相对被动的,理论上有“顾”、“问”才能答话。顾问必须尊重老板的方向、协助他达成目标。
“那为什么不当教练呢?”或许有人会问。
在适当的时候或许会。但一来我“协助别人成功”的经验多过“自己成功”,二来我原本就不太相信“成功经验可以(透过教学)复制”,所以或许现在还不是时候。
不过武林中有句话说,“师父挑徒弟,徒弟也挑师父”;改当教练的话,责任更重、而且对自己和客户的要求更高,扮演的角色和主导权(例如在会议中)也不一样?;旧?,虽然看起来跟顾问类似,但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作了。
话说回来,有时候其实牛肉面也是不错的啦。
(本文在Smoking Tuna网站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