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两节课均是新授课,分别是血液循环和输血与血型。血液循环在本册中难度很大,学生入门难,记忆更难。最有效的课堂策略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高效预习环节6号都能完成,我们集体备课后决定适当延长时间用来背诵,提问4号来反馈背诵效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小组研习一选择了填图题,有课本参考,学生能自学完成,但理解不充分,很多1号都难以全对。我在面批1号时,点拨一番,再让小组起立讨论,基本解决了“为什么”。时间不允许每个小组1号都点评,我只选1组和2组的1号分别点评前后黑板的总体展示情况,包括打分是否合理,有无误判,书写和排版是否美观等。(这个环节计划在学生训练有素后取消)。再选3组和4组的1号各讲解一题,基本保证同学们能听懂,再进行研习二和反馈练习。
课堂上所有号都动了起来,全部参与。高效预习环节是6、5、4号,小组研习一是3、2、1号,小组研习二是4、3、2号,反馈练习是2、1号。每个学生都能被分配任务,希望能带动学风,提高平均分吧。
我们课改后的课堂极大地缩短了反馈时间,推翻以往的课堂讲、课下练、老师批改,第二节再评讲的模式。我们把易错点设计到课堂环节中,通过研习当堂解决,更高效了。如:判断题“静脉中流动是的静脉血,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学生在课本文字中找不到原话,以往教学策略是:先看插图,肺静脉用红色表示,说明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用蓝色表示,说明流动的是静脉血。两根血管名称和其中流动的血液不相符,以上说法错误。如今的课堂直接要求做出答案展示,学生要寻找判断依据,没有人指导,找不到就蒙。能让老师指导的是1号,1号回到组内把解析迅速传开,学习金字塔理论证实了学生教学生的效果会优于教师讲授,看学生的反馈还是听懂了。学生在训练中产生疑问,疑问激发求知欲,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辩论,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学习的课堂。符合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目前的疑惑是:为了完整的课堂环节,有些知识的处理还不彻底,课件中优质总结还没有时间记笔记,形象生动的小视频也没有时间播放。只能安排课代表利用课余时间再播放课件,全班统一记笔记和看视频。
还有一个困惑是:以训练题来安排课堂环节,生物学中的生命意识,情感教育总觉得欠缺,还没想好怎么开展。以无偿献血为例,若干题目只涉及三方面:我国献血制度是什么?献血者的年龄范围是什么?为什么一次献血200—300ml对健康没有影响?血液传递的是生命,而无偿献血者的大爱精神是没法用习题去强化的,情感教育没有时间去开发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