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每天能写一篇?怎么进入写作状态?
我觉得是定时与定量。
首先,写的基础是有输入、有思索。
每天早晨或临睡前,我会拿出一本或两本书读。
少则几页,多则几十页,还会记点笔记,写点阅读心得,而后还要进行生活梳理。
暑假的两个月,几本书一起读,有的读完了,比如《陶渊明也烦恼》《教育是慢的艺术》《鲁宾逊漂流记》《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这些书比较简单,有些读着很开心。
有些书都在进行状态,比如《教育的勇气》《图画书小史》《顿悟的时刻》《高手教师》,书很好,但嚼起来慢,需要回味。
有的书买了还没读,但是知道很不错,比如《奶蜜盐》《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童年的秘密藏在绘本里》《小学生散文读本》,放在书架上,九十月份有空就读吧。
还有几本跟教材教法有关的,准备八月前一个星期上班时,边备课边啃起来,毕竟教育教学还是自己的主要工作。
生活中,多走走多交流多问问,让自己的好奇心得以满足,让自己的观察力不断调动,就会有不少题材储备。
其次,写作的动力从自我激发和团队激励中来。
第一,要对自己有要求。
曾经试过日更一文,15天写下来,居然留下了很多以前没有写的东西,甚至写出了自己的伤痛与遗憾,也交到了一些朋友。
现在,每天日更五百字以上,不让自己的日子如流水逝去。写下感动、难过、思索……
用自己的笔,为生命存档。
第二,有个一起写的团队。
如同大雁北飞,需要队形减轻阻力。
一个人出发,很容易停止。而一群人走,朝着一个方向,反而走得远。
当你看到人家能做到,就会受到鼓舞和刺激,觉得自己也可以,这就是伙伴的带动。
定量的读和写,让自己知道每天要做点什么。
第三,发到公开的地方,。
日记私密,但公众号会有读者的反应。
你会关注阅读量和留言,看到朋友转发,就特别开心,看到朋友留言,都认真对待。
这些又能给你反馈,很多时候是正面的激励。
再提笔的时候,你会让自己的文字更清楚些、深入些,能给别人一些帮助或启迪。
做父母、做老师,其实都不容易。因为社会在变,孩子在变,家长在变,教材在变,自己也得丰富、专业起来。
当然,工作又不仅仅是生活的全部。
让我们在读写中,丰富自己、调整自己,认识自己,找到生活和工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