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故事在你脑中形成萌芽,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将这个好的萌芽构造成一个好的故事,为了讲好这个故事,我们需要对大致内容进行构思,建立起故事大纲,然后向里面收集素材、填充素材。那么如何将故事架构和素材直接连接得当,大放异彩?那就需要我们学习接下来所分享的六种核心技能的运用了。
“六大核心技能是成功创作故事的基础,它是一种创作模式,让你能够随心所欲地挥毫落笔。它把故事创作的精髓归纳为朴素而通俗易懂的信息及标准,把这些信息和标准组合起来,就能构成一个内容丰富、严丝合缝且真正有意义的故事。”
“故事创作的起因,想法的那一点星星之火,燃起了另一个想法,最后燃遍了整个故事的原野。而最初的那点星星之火,总是起源于四大基本要素之一,不管是立意、人物、主题或者是用得不太多的结构。至于哪个要素居首,其实并不太重要,因为其他三者必定随之而来,在故事创作过程中总会整合到一起,就如同最初的想法会慢慢发展一样?!?/p>
1.立意——指想法或萌芽,慢慢会演化成为故事发展的平台。最好、最令人信服的开头可以表达为“如果……将会怎样?”系列问题。该问题的回答能引出更多的“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层层推进,把答案整合起来就能形成故事雏形。
2.人物——写作离不开人物,每个故事都要有一个主角。主角可以不必是我们喜欢的角色,但你必须将其塑造得有血有肉。
3.主题——故事的意义,使读者产生共鸣。
4.故事结构——什么在先,什么在后……依此类推,为什么这么安排。不能随意来安排,而是要按照一定的预期与标准编排结构。了解故事结构是迈向出版的第一步。
5.场景设置——一个故事就是由一系列相联系的场景组合起来的,需要遵守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让这些场景发挥作用。
6.写作风格
一、立意
讲到立意的时候,会涉及到三个术语——“想法”、“立意”和“预设”,三者同根同源,可以互换。在这里还要着重讲想法和立意进行区分一下。举个例子,让大家更直观的理解一下。
比如:想法就是要写一个把泰坦尼克号捞出海底的故事。这是个不错的想法。立意是还有一些隐藏的秘密,某些势力会制造一些杀戮以让秘密永沉海底。预设则是创造一个英雄,受雇来拯救大家免遭可能的袭击。
比如:写芭蕾舞演员这样一个故事的想法不是立意,只是想法。但是转换一下思路,以问题的形式想一想,如果一个芭蕾舞演员自膝以下被截肢,却不顾世俗的偏见,最终成为一名职业舞者,会怎样呢?如此一来,你已经把这个想法变为立意了。
想法是你的灵光一闪,你想到要写一个什么故事,比如我想写一个宫斗类的故事,比如说我想写一个关于丈夫出轨的故事,比如说我看了一则新闻报道我想把这个新闻事件写成故事,这都是想法,不是立意。
立意是想法的向外扩展,孤零零的一个想法无法成为故事的立意,它只是立意的一块小部分,想法必须延伸成为立意,你必须让立意成为你的故事想法得以展开一个平台、一个舞台。
还需注意,立意也并非情节,而只是进入情节的一扇窗户。只有引入了冲突并赋予意义,且这些连续的主要事件都安排得当时,立意才能成为情节。
而预设实际上就是延伸的立意。它在立意中加入人物并把它放入混合元素中去。
我们写故事,通常始于一个还不是立意的想法,我们不断地修改,为它注入一定的新鲜元素,然后再给它加入引人入胜的能量,它就成了立意。立意越新颖,效果越好。立意越具体,故事就越引人入胜,戏剧效果就越丰富。
但立意只是六大核心技能之一,需要与其他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但是如果一个立意不是特别前卫,不是特别新颖,那么就需要为立意添枝加叶,让其看起来引人注目、惊奇新鲜、不可捉摸,以此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就是说,你需要不断挖掘自己的利益,深入再深入,展开再展开。
那么,在你不知道如何深入挖掘并且展开立意的时候,此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对于你的立意进行“如果……将会怎样?”的提问。当你问“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时,你会立即被引入另一个问题,接着又是另外一个,层层递进。最终会形成一长串的“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延伸了故事的内涵。对于作家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故事创作工具,你可以以此来探索在故事连贯的结构中设置哪些重要事件,并将其应用在你想继续发展的每一个场景中。
我们可以从《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找出很多“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起初的那几个部分是怎样从高的立意层面降到低的层面,由此开始阐述故事自身结构中每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的。
如果基督最终没有死在十字架上,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如果基督教是个阴谋,而且是一个由不为人知的秘密引起的阴谋,将会怎样?
如果有一个非常神秘的团体,他们承担了?;ふ飧雒孛艿闹占姑嵩跹??如果他们不惜杀戮以保守秘密呢?
如果还有其他的秘密呢?如果那个虚构的圣杯实际上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养育耶稣的子宫呢?如果那个孩子存活了下来,并且其血统一直延续至今,也即基督先祖们一直活在我们身边,会怎样呢?
如果莱昂纳多·达·芬奇是另一个了解真相的秘密团体中的一员,会怎样呢?如果达·芬奇在他的那些油画,特别是在《最后的晚餐》中留下了线索,又会怎样呢?
如果卢浮宫的博物馆馆长因为了解真相而招致杀身之祸呢?如果馆长以血书留下了那些关于隐秘信息的线索,还留下了关于自己被杀真相的线索呢?
这些“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到了一定程度,你几乎就可以写出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写出故事的每一个节点了。
你可能认为,让立意引人入胜,就是让立意既新奇又属于原创,但是引人入胜不仅限于此二者。只有人物和主题引人入胜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为主角设置一个产生动机的情境,一个能够激起兴趣的目标或需要战胜的难题。
一个立意,无论是好是坏,都需要发挥作用,即它要从一个单纯的想法中超脱出来。
二、主题
说到此时会出现另一个核心要素,我们也要掌握运用它的技能,这就是“主题”,我们还需分辨“想法”、“立意”、“主题”这三者。想法也可以是主题的意图,比如,我想写一部关于出轨的小说、一部关于戒毒的小说或者是一部关于企业贪得无厌的小说。这些都是主题,但是还不是立意。
主题就是作家如何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主题就是生活本身,它体现在故事中,渗透在人物身上,展现在情节中。主题是故事本身的深度和意义,作者应该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东西,故事具备足够的内涵,与实际生活相关联,人物才会刻画的更深刻,主题如果缺失,故事也会残缺。
比如,在你写的一个故事中,主人公因酗酒而备受困扰。内在原因是他自身酗酒的心魔,外在原因是他所处的环境——父母都是疯狂的酗酒者。在故事结尾处,主人公需要克服酗酒的问题,从而完成他的任务——实现拯救人类的目标。按照定义,你的任务就是要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塑造这样一个形象:从沉溺于酗酒转变到戒除酒瘾。
你开始可能并不想以酗酒者的戒酒作为故事的主题。对此你要说的可能并不多,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个极好的构思,不会让你就这么轻松地一带而过。要回答如何戒除酗酒“怎么做”这种问题最好还是去看教科书吧。然而,你要讲的是婚姻遭到酗酒破坏的故事。主人公的任务就是挽救婚姻。酗酒对他来说仅仅是一种障碍,源于他的心魔,我们会逐渐理解并同情他的感受。
外部冲突可能是他的妻子已经提出离婚,并已准备接受别人,必须要抓紧时间了。戒掉酒瘾,是挽回妻子的关键因素。在精彩的故事中,心魔同样也是扣人心弦的因素。
是不是已经很有主题的味道了?就内心而言,你不必改变世界或者改变某个人的生活。就是说,如果你要在舞台上创造逼真的人物形象,你将不可避免地向读者展现两种后果中的一个。
故事的任务往往是主题性、戏剧性混合在一起,很少有像简明信息那么具体特定的,无论哪种方式,一旦你将问题置入人物经历中,尤其是当这个问题关于人物的心魔时,你就是在涉及主题性的东西,同时你也是在塑造人物形象。
故事成为人们学习经验和吸取教训的课堂。这不是因为作者故意将它们凸显出来,而是其自然而然就会表现出来。
*性格驱动型主题的两个领域
在设计戏剧性主题时,要记住,人物性格冲突通常包括两个领域: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内心冲突是主人公成功抵抗外部冲突道路上的一种障碍。你必须同时开辟两条道路,让两种冲突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
在一些故事里,内心的冲突过程与外部的冲突和探索一样,都充满戏剧性且跌宕起伏。这是畅销书和高票房影视剧惯用的手法,也几乎是所有文学小说的关注点。
以这种方式接近主题对作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突出主题性是一回事,而创作出一个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都很激烈的好故事又是另外一回事。只有为主人公设置各种经历和冒险,来征服那些可能把他打倒的心魔,才算完成主题的创作。
即使要优先考虑主题(这当然可以),这也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最好的策略是将主题融入人物形象中。主题太多会成为说教,方式太多就变成了宣传。对一种观点的钟情,很容易让你陷入无所不知的叙述当中,如果是以第一人称写作的话,这种感情又会潜入叙事者的意识中,而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塑造好的故事。”
三、人物
在塑造人物这一要素的环节,主要要讲两个内容一个是“七个变量”,另一个是“三个维度”
人物是故事所需的四大基本要素(属于六大核心技能)之一,任何要素的缺失都会导致故事情节不完整,缺乏艺术性。倘若没有立意、主题、结构——即使塑造的人物再完美——也不成其为故事。
故事的本质就是冲突。它是指阻碍主人公实现既定目标的敌对势力。倘若没有这种敌对势力,故事情节的展开便像是记流水账一样,缺乏戏剧张力,读者也没有理由投入情感去阅读。倘若没有冲突,人物就无法鼓起勇气来战胜自己的心魔。倘若没有冲突,生活就会平淡无奇,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不会这样。因此,冲突是人物和主题层面上所必须的。
人物就是催化剂,使故事中的其他成分都变得鲜活起来。人物反映了主题思想,人物的行动是以线性结构表现出来的。情节塑造了人物,敌对势力可能使情节丰富起来。只有将对人物深刻、根本的理解与对其他五大核心技能(立意、主题、结构、场景设置以及写作风格)同样深层次的领会融合在一起,你才有资格发表作品。
人物刻画的七大关键变量
形象和个性——人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和感知人物,其中包括人物的怪癖、特征、习惯以及外貌。
故事背景——在故事开始前,通过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来塑造人物。
人物弧线——人物如何汲取经验教训,如何随着故事的进程不断成长,如何变化并解决那些令其困惑不已的难题。
心魔和冲突——这个问题的本质可以阻止人物采取行动,并界定他的观点、信念、决策和行动。例如,害怕结识新朋友,这种恐惧就是一个心魔,肯定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世界观——一个被认可和接受的信仰体系和道德指南;故事背景和心魔证明了的结果。
目标和动机——是什么驱使人物作出决定并开展行动,是什么使人物相信这些决定和行动所带来的好处要比任何代价和让步更重要。
决定、行动、行为——最终的决定和行动是前面全部叙述的总和。
人不是那么单纯。我们思考的东西、说出来的话以及做的一切都是全部因素所产生的结果。如果你想让一些血肉丰满、生动深刻、引人注目的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那么你需要把这些因素都融为一体。
你赋予人物的任何性格都可以归为七大类别中的一类,不过这些类别也有部分重叠。将不同的层级和选择与每一个不同的人物构成部分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包含上千万选项的列表。由于选项众多,所以没有两个人物是完全一样的。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人——很容易归类,每一个类别中的人都有各种无法预料的起伏转折——仿佛一片片雪花那样独一无二。作为一个作家,你的任务是让天空飘落独一无二的雪花。
我们应该如何塑造复杂具有个性的人物呢?好的方法是给人物的各个方面下定义并做分类,从而使创作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检验,并从各个方面分别接近人物。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是避免人物墨守成规和典型化,避免性格浅薄或缺乏吸引力,要新颖。一个人物的全部选择和行为由他的过去经历所决定,并且受动机和目的驱使。**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人物塑造标准,就会明白,无论是特征、记忆还是梦想,没有哪一个可以决定人物高大的立体形象。相反,丰富的人物塑造是许多变量的总和。
人物的三维空间
一维空间——外表特征、怪癖和习惯
二维空间——故事背景与心魔
三维空间——行动、行为和世界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立体的社会环境中,事实上,我们所塑造的故事也应当是三维立体的,只有一个维度的任务,是平面而且浅薄的,例如许多故事中的龙套角色,人物会被人一眼看穿。前面说到人物的七个变量,将这七个变量妥善融合放置在三个维度里,以转化为二十一种不同的可能性,每一种可能都深邃无限,会形成更丰富立体的变化。
举个简单例子,便于我们理解:以世界观为例,让我们看看一个单一的变量如何体现人物三维中的每一个维度。有人可能会呈现非常虔诚的人物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为其他人而设定的角色(一维表现)。其所做的选择和掩饰可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人和一位坚定地致力于宗教事业的虔诚信徒结婚(人物二维空间的来源),目的是维持长久婚姻。但私底下,或许在出差的旅途中,他乱搞男女关系(不管是哪种方式,三维空间问题源于他做出的选择),这与他给人的印象形成直接对比。
在人物的一维空间里,你向读者展示的人物非常简单朴素,人物给你的第一印象,最表面化的认为呈现。你给读者留下空间,让他们赋予人物意义。
如果一个人物选择开一辆车龄15年的雪佛兰克尔维特轿车,而且车的真皮座椅破烂不堪,读者有可能不会赋予这一人物任何意义,也有可能会联想到其他意义,因为它本身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当然也可能有。而后,你务必要向读者展示隐藏在一维空间背后的那些花边新闻,这样你就跨入了二维空间。
回到人物的一维空间,表面上性情怪异、面部抽搐、特殊习惯等等。并不总能有效地表达出意义和目的,因此,也体现不出人物的真实性。它可能只是一个障眼法、一个掩饰、一个假面具,或者是一个让你放松警惕的手段。但如果作者不另外提供读者可见的维度,就无法来解释这些选择,读者也将永远无从得知真相。你身为一名作家,应该给读者展示一个更深层次的维度,而不是把它留给读者,让读者去给它赋予含义并附加价值,因为读者对你塑造的人物的感受也许是你在写作故事时最强大的变量,你不应该将结果随机处理。
你仅仅通过衣着打扮就可以把笔下的那些人物变成你自己。作家要时不时停下来留意一下现实世界中一维空间的范围,努力分析预期的信息是否符合真实的感觉,或者说是否有任何隐含的意义。这种实践和研究将非常有助于作家讲述故事。
关于故事中人物塑造方面,你需要集中精力来刻画你笔下的英雄人物和反派人物以及其他主要人物,在配角身上则不要着墨太多。你需要深入挖掘他们的形象,但是不能为了深入挖掘而深入挖掘。在对人物过度深化的同时要加强故事结构,增强阅读感受?;痪浠八担又魅斯卸哪且豢唐?,你就有责任把读者带到二维空间,从而消除与一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之间的差距。
如果你给故事中的配角赋予那些老套的怪癖和性格特点,结果只会给人一种陈词滥调的感觉。当描写一个跑龙套的次要人物时,一般的方式是让她第一眼看上去就有吸引力,换一种表达方式,不要陈词滥调,让读者看一眼就对她有感觉。配角的最大用处在于给读者展示更重要的人物与她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感受她在一维空间中留下的鲜明烙印。
经验法则:不要为了强化次要人物的个性特征而在他身上过多着墨。让他自然出场,给他以适当的时间,在一带而过的同时赋予他一定的吸引力。这样的人物是为情节展开这一目的服务的,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有利于加强对主角的刻画。如果你笔下有一个跑龙套人物,让他静静离开就是。
对于新手作家来说,在刻画人物一维空间时,他们往往赋予人物离奇古怪、异于常人的各种行为,这个问题通常是一个很大的陷阱,他们想通过这些设计使笔下的人物既酷炫又奇特,而且还很迷人。
但是,如果你提供给读者的只是这些怪癖和奇想,希望读者来填补所有空白,那么很可能你创建的是一维空间的人物。要是你创造的这些人物性格太过离奇古怪,那简直比陈词滥调更加糟糕。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不必要的人物细节刻画。这意味着,如果需要细节刻画,要有理有据、有实际意义。
在人物的二维空间里,读者会了解到人物的内在和本质,为何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有这样的行为?二维空间决定不了主人公是怎样做选择的,但是它说明了做这种选择的动机。在二维空间里,作者会尽力展示故事背景,展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揭示隐藏在一维空间背后问题的意义。二维空间解释了你在一维空间为什么看到了你所看到的。也就是说,你所了解的恰恰是人物想让你了解的。
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那辆克尔维特轿车可能是主人公的父亲给他的礼物,主人公因为念及父亲而不忍丢弃。由此,可能表明他们的父子关系不错,当然也可能不是这样。这辆车也可能属于一个总是想耍酷的辍学男生,他觉得驾驶一辆克尔维特轿车甚至是一辆老爷车能显得自己很酷。我们把人物的一维空间(克尔维特轿车)扩展一下,就提升到了二维空间的层面。
窥见人物内在本质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这是引发共鸣的关键。共鸣是故事的主要成功点——读者的共鸣越多,在阅读时就越投入,故事就成功。培养读者这种反应的最肥沃的土壤是主要人物的内在情感。经过一段时间,这些东西会聚集在一起,促使人物做出表面的一维空间选择,无论他是否喜欢这样选择。不管有没有借口,二维空间才是故事讲述的真正内容,因为它播下了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种子。正因为如此,一些有着看似平淡无奇情节的故事,才成为了传奇性的成功故事。
但是你还没有完成故事。你必须要加上三维空间,如若不然,即使你对故事的意图理解得最好或最充分,也不能创造出性格丰满的英雄或恶棍。
决定、行动和行为则可以做到。
在人物的三维空间里,人物未来的走向与发展,所有基于一维空间做出的选择,都是为在危急关头做出更重要的选择及行为而服务的。以人物为中心——他到底是谁,这是人物在三维空间的核心内容。在紧要关头,如果需要做出重要决定,人物会表现出哪些特征?一维空间出现的假面人物?二维空间中伤痕累累的失败者?还是另一个人?
比如,如果主人公为了避免撞上一只狗,而不得不撞坏他的克尔维特轿车,不论这对他意味着什么,这都是三维空间的变量,即使不涉及道德判断,也完全显示了主人公的内心和灵魂。
一个英雄人物立场坚定,勇对风险、果敢决断、胆大心细(或相反)、执行力强。即使他有问题,比如从外表看似乎并不那么讨人喜欢,或者不太可能作为一个正面英雄出现,但是他这样做了,克服了困难,战胜了恐惧,击败了心魔,提升了自我,并且跨越了重重外部阻碍——体现出了三维空间人物的深度。
另一方面,恶棍的行为也要合理化,对公认的社会准则或麻木不仁,或拒不承担责任?;蛘呓龆阅切└绰榉车淖荚蚋枰欢ǖ墓刈?。他确实有评判是非的权利——这本身恰是主要人物复杂性的一面,而他往往犹豫不决,做出自私的选择,有时调侃自己(相信这一点),说为了更大的利益,损失和邪恶也可接受。
在多数情况下,恶人总是率先考虑自己的财富、地位或是享乐之事。极恶之人拥有复杂的二维性格,使之形成其道德标准和世界观。在他们的内心,这样的性格允许他们(若不是驱使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对那种二维性格未加注意,我们就只能看到连环画中捻着胡子的纯粹恶棍了。
三维空间的人物,相应地既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真实性格,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弧线。
作家几乎总是利用他们自己的人生阅历来塑造人物。有时在生活中,你可能会怒不可遏,甚至想杀掉某人,或者至少揍得他两眼发青。然而你却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这是你的性格所致,它决定了你不会那样做。
现在,假设你已向那种冲动妥协。同样的故事背景,同样的内心骚动,同样的时间表,同样的煽动性事件,同样的情绪……但是一个不同的决定,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局形成了不同的故事。那个决定本身也会决定你的命运。
当你纠结于人物刻画的多维层面时,记住一点,你的目标并不总是要去刻画英雄人物的美德,或是表现恶人的恶行。美德只是一个选择。三维层面给了你很多选项,这些选项都是深入刻画人物的手段和方法。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三个维度空间,再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你创作了一个人物,他刚刚得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因此,他脸上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面带微笑,热情地打着招呼,衣着考究,善于团队合作,乐观进取。所有这些都是一维空间的。在这个例子中的二维空间是什么样的呢?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曾被解雇了四次。因为态度恶劣,缺乏团队合作能力,表里不一……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他童年时期所遭遇的诚信问题。
现在出现了二维空间的解释说明和一维空间的行为怪癖之间复杂的界面。
仅仅因为有人在童年时期有问题,并且这些遗留问题驱使他做出了糟糕的选择和行为,甚至人为地制造假象来掩盖问题……还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物在内心深处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过,这是可能的。如果只有这两个维度,那么你要么按照一维空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很酷的家伙),要么按照二维空间(他实际上是一个不懂装懂、无人肯用的傻瓜)来赋予人物意义。在关键时刻,人物的哪个层面会呈现出来?直到人物在三维空间出现,我们才能真正知道?;痪浠八?,他在紧要关头做选择时,其真实的性格才会最终浮现出来。
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的指标吸引我们赋予人物意义,是塑造多层次人物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总是与三维空间的选择相匹配。此外,故事后半部分中三维空间的选择成为展现人物成长的主要方法,这就是著名的人物弧线。
除非我们知道人物为什么会做如此的选择,以及他们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否则,他们仍然是一维空间里的人物。
讲完了两个基本要素,我们现在来谈谈,如何塑造人物推进故事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这里涉及的就是人物的性格本质,他是故事进展的推动力,人们如何做事情,为什么做事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掌握这些基本原则的一种方法就是去看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假如你喜欢看书的话,可以购买最近流行的心理学畅销书,边看边做些记录。当你能够围绕基本的人类心理学知识思考时,就会意识到你正在解决创作中二维空间人物性格特点的问题。你需要理解人的行为。
在本书中,作者推荐了一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推进故事情节发展,那就是由愤怒到反抗再到复仇的能动性,你可以依据这种模式来确定人物的决定和行动。因为人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愤怒每天都在刺激着我们。有人抱有希望,却并不独断专行。
有些人令你讨厌。你可能已经原谅了他做的事,不过除非你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否则你很可能会一直憎恨他,大概要持续很多年。我们讨厌那些令我们憎恨的人。无论什么原因,你都不愿宽容你憎恨的人,不愿对其敞开心扉,除非他做了什么事情,也不会让你的怒气全消——比如说向你道歉。
你会反对他的思想,抵制他的成就,不愿意看到他。你对他的憎恨可能表现在细微隐秘的方面,或者直接脱口而出,或者从不表现出来,但是,它的确存在于你的脑海中,像一场慢性癌症在蔓延。
我们也会寻找一些方法、途径,报复那些令我们愤怒的人,反击那些让我们愤懑的事。你的妻子购物时,你怨恨她花钱大手大脚。因此,作为报复,你胡乱花钱购买钓具,尽管你知道她会为此不悦。其实正是因为她不喜欢你这样做,你才故意这么做。
读者喜爱的并非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主人公,而是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和所受的诱惑,进而能为了一个更高的使命而克服它们的人。讲述故事的本质要求我们把主要人物放在重要位置上。在危险中前行,有要去做的事情,有要去完成的目标,有要去学习的东西,有要去改变的事物。顺便提一下,这对于那些主人公、反面角色以及恶棍同样适用。而且,我们设置了一些障碍——有些是外部的,有些则来自于他们的内心最深处——使整个过程富于挑战性、趣味性。这并不全然是对人物,对我们读者来说也是如此。
关于剩下三个核心要素,我会继续为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能够留言与我互动,一起探讨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